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瓦剌

瓦剌

明代对漠西卫拉特蒙古诸部的总称。由蒙元时期斡亦剌后裔及吸收其他部落发展而成。初游牧于札布汗河、科布多河流域及额尔齐斯河、叶尼塞河一带。北邻乞儿吉思,西南连别失八里、哈密,东接鞑靼。主要经营畜牧业,兼营狩猎、手工业及少许农业。使用回鹘体蒙古文。原萨满教较盛行,后信奉格鲁派喇嘛教(藏传佛教),也颇受伊斯兰教影响。明初,由瓦剌王猛可帖木儿统率,号称四万户。后由马哈木、太平、把秃孛罗分领其地,明廷分别封之为顺宁王、贤义王及安乐王,贡使表文往来不绝。马哈木子脱珪袭位后,内并太平、把秃孛罗部,外联鞑靼脱脱不花(岱总汗),击败阿鲁台及阿台汗。子也先承其势,统辖东西蒙古诸部,威及西域及东北。※“土木之役”大败明军,掠获明英宗,震撼中原。也先死后,瓦剌趋衰,主力渐移向漠西,主要活动地区,以坤桂河、札布汗河为中心,东到杭爱山,西至额尔齐斯河上游,北越唐努山。仍通过各种途径与明廷保持联系,并在西域事务中产生颇大影响。后为东蒙古所逼,舍弃中心驻牧地,向天山北路发展,以此为中心,西北方面向额尔齐斯河中游、鄂毕河及哈萨克草原移动,西南向伊犁河、楚河、塔拉斯河推进,东南向青海迁徙。由和硕特、准噶尔、土尔扈特、杜尔伯特等部组成新的卫拉特联盟。明末清初,我国西北地区逐渐形成了在准噶尔贵族统治下,包括卫拉特诸部和其他一些蒙古及突厥语族部落在内的强大政权。在汉文史籍中,“瓦剌”一词逐渐为“额鲁特”、“厄鲁特”、“卫拉特”所代替。

猜你喜欢

  • 固伦端敏公主

    1612—1654清公主。满族。爱新觉罗氏。太宗※皇太极长女。继妃乌喇纳喇氏生。封为固伦公主。天聪七年(1633)正月,下嫁蒙古敖汉部台吉都喇尔巴图音之子班第。班第受封固伦额驸。崇德元年(1636),

  • 月思别

    见“月即别”(374页)。

  • 乡荐

    契丹科举制度,有乡、府、省三试之设。凡乡中,曰“乡荐”。

  • 信苴功

    即“段功”(1692页)。

  • 兴和厅

    旧厅名。在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盟东南部,邻接河北、山西两省。元为兴和路。明初为天城卫边外地,嘉靖中(1522—1566)没入蒙古西土默特。清乾隆后为丰镇厅地,光绪二十二年(1896)析置兴和厅。19

  • 贝莫萨

    见“赤尊公主”(1014页)。

  • 乌济显

    辽东丹国大臣。渤海人。渤海国亡后仕于东丹国,官政堂省工部卿。后唐清泰二年(东丹甘露十年,935)十二月(一作十一月),奉命与列周道入后唐朝贡。翌年二月,后唐授以光禄卿,旋返归。

  • 洛阳城

    我国七大古都之一。在河南省西部,背负芒山、面临龙门,洛、伊、瀛、涧四水纵横其间,地势险要,交通方便,经济发达,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九朝古都”所在。其具体位置历来有二:①在今洛阳市东北白马寺东。本西周

  • 阿尔塔沁

    蒙古语音译,意为“金匠”。系准噶尔管理绘塑佛像事务的人。后聚居作业,形成阿尔塔沁鄂拓克,由一宰桑管辖,约500户。

  • 苗疆边墙

    明代在苗疆所设的沿边土墙。万历四十三年(1615),辰沅兵备参政蔡复一以苗路崎岖难以周防为由,自贵州铜仁至湖南保靖沿边建筑土墙。墙宽4尺,高9尺,墙外深濠,濠外栽竹签棘刺。迤山亘水380余里,费官银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