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盔甲
羌族传统祭祀舞蹈。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多在对本族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之。故又称“大葬舞”。舞蹈者人数不定,数人至数十人均可;身穿生牛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时先围成圈舞蹈,然后形成两排对阵,长弩飞舞,肩上挂的铜铃叮当作响,吼声震天,表现了古代羌族人民为保卫民族利益与敌人拼死斗争的威武气概。
羌族传统祭祀舞蹈。流行于四川羌族地区。多在对本族有功将士举行葬礼时跳之。故又称“大葬舞”。舞蹈者人数不定,数人至数十人均可;身穿生牛皮制作的铠甲,头戴插着野鸡翎和麦杆的皮盔,手执兵器。开始时先围成圈舞蹈,然后形成两排对阵,长弩飞舞,肩上挂的铜铃叮当作响,吼声震天,表现了古代羌族人民为保卫民族利益与敌人拼死斗争的威武气概。
保安族传统手工业产品。又称“保安刀”,由刀、刀把、刀鞘三部分组成。始制于清代末期。制法:先将选择好的生铁炽热,反复锻打,成形后劈开加钢,最后淬火。刀口坚韧锋利。刀把多用红、黄铜或牛角、玻璃等垒叠而成,
蒙古编年史。音译《阿萨拉格齐·耐日图—音·图克》,亦名《从成吉思汗到乌哈噶图·妥欢贴睦尔的蒙古历史》。喀尔喀蒙古赛音诺颜部贵族占巴(亦译善巴,又名阿萨拉格齐)著,故亦称《占巴书》或《善巴书》。成书于康
即“石皇玺”(452页)。
明代在东北女真地区所置卫之一。正统(1436—1449)后设。此卫《满洲源流考》所记与永乐四年(1406)八月设置之札木哈卫、五年正月设置之撒只剌河卫均称作色珠伦或色珠伦河卫。
?—1665清朝武官。蒙古正白旗人。崇德三年(1638),从安平贝勒杜度征明。至山东,攻利津县,先登克其城,以功赐“巴图鲁”名号,授牛录章京世职。顺治元年(1644),从睿亲王多尔衮入山海关,镇压农民
清末武术米家。河北沧州孟村镇(今孟村回族自治县)人。回族。系六合门。为“大刀王五”师傅李凤岗之叔。有奇力,性负气。据传有镖客喊镖过其门,冠铭愤怒,因驰马追之,超其前,有石坊,以手攀坊梁,以股夹马,马跳
元代地名、部名。又译憨哈纳思、合卜合纳思。地形类布囊,因以为名。位于谦河之源(前苏联叶尼塞河上游一支大叶尼塞河)。居民亦以地为名。太祖二年(1207,一说十三年),被成吉思汗长子术赤征服,并入蒙古国。
藏语音译。意为商业税。指旧时西藏地方政府派官员或包税人,在各季节性农牧交换的商业集会地点,向参加交换的农、牧民商人等征收的交易税。一般以交易品总额的大约十分之一计征。西藏民主改革后已废除。且对农牧交换
清末在内蒙古西部督办垦务的机构。原为光绪二十八年(1902)九月在包头镇设立的西盟垦务分局。办理伊克昭盟和乌兰察布盟垦务和后套水利事宜。三十一年(1905),改为总局。后因乌兰察布盟另设垦务总局,只办
见“匝布梯墨克塔布伯克”(47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