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鄂托克

鄂托克

①明代蒙古的社会、经济单位。亦译鄂拓克。蒙古语音译。一说由粟特语演化而来,并出现在突厥语、蒙古语和通古斯语的各种方言中。明代,作为经济实体、社会组织和领地的名称,普遍存在于东西蒙古。范围和大小相当于元代蒙古的千户。由地域接近又有近亲关系的亲族集团组成,有固定的领主、属民和领地范围。每个蒙古人都必须加入一定的鄂托克,不许逃亡或投靠其他鄂托克。其首领一般称为宰桑,总管本部的一切事务,向属民征收贡赋(阿勒巴),征调差役和兵役,亦负有保护本部属民的责任,战时领兵作战,并听从上一级万户领主的调遣。属民在其领地范围内放牧,向领主缴纳贡赋,并服兵役和差役。由鄂托克壮丁组成的军队称为※和硕(旗),参加万户的出征或防御敌人的袭击,武器装备由属民自备或联户承包。起初和硕只作为军事组织,后来与鄂托克互相通用,最后代替了鄂托克。鄂托克内,以户为最基本单位,然后又组成十户、二十户、四十户和百户。二十户长称收楞额,四十户长称得木齐,百户长亦称宰桑,由鄂托克的首领任命。各级组织除了征集赋役、筹备武器装备外,有相互济贫的义务。由若干鄂托克组成兀鲁思(军事上叫土绵,即万户),东蒙古六万户、西蒙古卫拉特(瓦剌)四部均由数量不等的鄂托克组成,如“十二鄂托克喀尔喀”、“察哈尔之八鄂托克克什克腾”、“永谢布之七鄂托克喀喇沁”等。所谓“十二土默特”(土默特万户),也就是土默特十二鄂托克。达延汗统一东蒙古后,由诸子孙(台吉)分别接管了六万户的诸鄂托克。入清,鄂托克演变为旗。今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鄂托克旗的名称源于此词。 ②见“敖赫达”(1795页)。

猜你喜欢

  • 阿奴弟

    云南永宁剌和庄土官。纳西族。明永乐四年(1406),云南右卫官吏到永宁地区招谕西番,至刺和庄。率众随之入贡,并上言,剌和庄有民3千余户,请设官领之,获准,设长官司,命其为长官,并赐印及冠带等。

  • 宇文肱

    ?—526北魏武川镇将。鲜卑宇文氏。代郡武川(今内蒙古武川县西南)人。先祖为匈奴单于远属,后与鲜卑杂居,世为大人,并以部名为氏。北魏安定侯宇文陵曾孙,父宇文韬以武略著称。其为人以“任侠有气干”闻名。北

  • 白裤瑶

    汉人对部分瑶族的称谓。自称“瑙格劳”,意为“白人”。因男子都着长略过膝绣红色直条的白色灯笼裤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广西南丹和黔南荔波县境。历史上长期受外族莫氏土官的统治,被迫住在贫瘠的山区,至解放前夕,还

  • 盖牟州

    唐置政区名。总章元年(668)唐亡高丽国后,分其地为9都督府、42州,其为42州之一。以今辽宁抚顺市一带地置,治所在盖牟城(故址为抚顺市劳动公园古城)。此前(贞观十九年,645),唐将李绩征高丽,曾攻

  • 速把亥

    ?—1582明代蒙古内喀尔喀巴林部首领。蒙文史籍称卫征索博该、达尔汉诺颜,汉籍又译苏不害、速不亥、速卜亥、苏把亥、速不害、苏巴海等。孛儿只斤氏。※达延汗第六子※阿尔楚博罗特孙,※虎喇哈赤次子。嘉靖(1

  • 山胡

    即“稽胡”(2512页)。

  • 卡列

    见“卡些”(544页)。

  • 巴塘

    地名。位于理塘以南,东界义敦,南界德荣,西界宁静,北界白玉。古为白狼国地。明为长河西、鱼通、宁远辖地。清初吴三桂据滇时,为西藏所占。有喇嘛寺,由达赖喇嘛委派堪布掌管黄教,拉藏汗委派大小第巴管理地方政务

  • 忙兀台

    ?—1290元朝将领。又译忙兀带、忙忽带、忙古歹(带)、蒙古带。蒙古塔塔儿氏。行军万户铁里哥子。初任博州路奥鲁总管、监战万户、邓州新军蒙古万户,治水军于万山南,以备攻宋。至元八年(1271),随军攻樊

  • 沙兰卫

    见“撒剌儿卫”(2495页)、“失剌卫”(59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