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布都哈里
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呢敦次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父叛乱罪被俘送北京。宥死,被赐给功臣为奴。道光三年(1823),被编入蒙古正白旗,充披甲。六年(1826),因侄张格尔窜犯喀什噶尔,受牵连,与子伯巴克、阿布都色莫特、孙阿什木分别被流放云南、广东、广西、福建4省。
清代新疆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维吾尔族。喀什噶尔(今喀什)人。大和卓木※布拉呢敦次子。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父叛乱罪被俘送北京。宥死,被赐给功臣为奴。道光三年(1823),被编入蒙古正白旗,充披甲。六年(1826),因侄张格尔窜犯喀什噶尔,受牵连,与子伯巴克、阿布都色莫特、孙阿什木分别被流放云南、广东、广西、福建4省。
?—951五代后汉宗室。西突厥别部沙陀人。后汉高祖※刘知远幼子。天福十二年(947)四月,授右卫大将军。乾祐元年(948),兄刘承祐继位,加检校太尉、同平章事,遥领兴元尹,寻代侯益为开封尹,进位检校太
金代拘括被非法侵占的官地和无主地以授所迁猛安谋克户或令民请射而官得其租的措施。正隆元年(1156),遣纥石烈娄室等分行大兴府、山东、真定府,拘括系官或荒闲牧地及官民占射逃绝户地,戍兵占佃宫籍监、外路官
见“梁貊”(2126页)。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终辽之世,共置十二宫一府,十二宫下均设抹里。阿鲁埃得本为应天皇太后※长宁宫下之一抹里。
畲族称谓之一。又称“菁寮”、“菁寮”。明清时期,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民,普遍种制蓝靛(青靛),质地优良,被当地汉人称为“菁民”。明代迁入闽东种菁的畲民称“菁客”,进入浙南的畲民,因搭寮垦荒种菁,被
明代藏区部落名。又作巴洼族。属西宁卫。居地在今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境。洪武十三年(1380)归顺明朝。永乐十七年(1419),其首领与西宁卫属十一族首领同入贡。宣德元年十二月(1427.1),其族指挥佥
明清四川羌族地区土司名。其先坤儿布,明时授长官司职。清顺治九年(1652)降清。康熙十九年(1680),改副巡检司,颁给号纸,无印信。辖百户,不纳粮石。
藏族部落名。在四川红原县境内,东、南邻松潘县,西连阿坝,北接若尔盖。属纯牧区。原为西康北部章谷(今炉县)和色达附近小部落,游牧于墨柯河一带,故名墨洼(西康藏民称麦巴)。土官南木洛,因抢劫事与邻近部落屡
见“高车十二姓”(1919页)。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诺伙家支的首领。有两种:一称“德古”,意为“善于辞令的尊者”,是诺伙奴隶主专政的执行者、地位较高;一称“苏易”,意为“为大家办事的尊者”,地位低于前者。“德古”须熟悉家支谱系和历史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