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拉香波山
西藏名山。位于雅隆河谷。据敦煌藏文文书等载,传吐蕃第一代聂墀赞普为天神墀端已之子,自十三天降临雅隆地区,先至拉日江托山,后至雅拉香波山,自此为人主,统领雅隆部落。故藏族先民视此山为神的象征,敬为神山、圣山。
西藏名山。位于雅隆河谷。据敦煌藏文文书等载,传吐蕃第一代聂墀赞普为天神墀端已之子,自十三天降临雅隆地区,先至拉日江托山,后至雅拉香波山,自此为人主,统领雅隆部落。故藏族先民视此山为神的象征,敬为神山、圣山。
壮族民间风味饮料。流行于广西柳江、融安、鹿寨、来宾、宾阳、邕宁、上林、都安等地。制法:以米酒和鸡肝、鸭肝、猪肝、羊肝等为原料,先用瓦罐把米酒煮开,将煮熟的肝类切成薄片,放少量于酒杯中,再将烫酒注入杯中
蒙古族吹管乐器。亦称毕利古,蒙古语言译。汉族称之为蒙古角、大号筒、大长角号、小长角号。源于藏族,藏语称为“筒钦”(意为大号),在寺庙中使用。明代西藏画师所作《八思巴唐卡画传》中,有一轴表现元朝帝师※八
满语音译,意为“母家”。清代后族之称。旗制三皇太后、皇后之母族在下五旗者,皆※抬旗(指有功旗员抬高旗籍之制),入上三旗;在上三旗者,则受殊遇。《清宫词》:“家人燕见重椒房,龙种无端降下方,丹阐几曾封贝
北魏、东魏官员。字敬放。河南洛阳人。其先世代(治今河北蔚县西南)人,鲜卑屋引氏(后改为房氏,一说屋引氏乃高车之遗族,后归西部鲜卑)。正光(520—525)末,历任昌平、代郡太守。及六镇起义,率部人入九
元代官署名。亦称宣政院分院。至元二十五年(1288),改总制院为宣政院,以帝师兼领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军民事务。二十八年(1291),置行宣政院于杭州;至大四年(1311)撤销。延祐五年(1318
见“科差”(1674页)、“丝料”(652页)。
河流名。辽称按出河。发源于内蒙古巴林旗之巴颜五兰峰,东南流,会布雅乃河及牯尔图河,东流入阿噜科尔沁旗界,东南流入达尔罕旗界,没于沙地。清代迄今,沿河为巴林、阿鲁科尔沁、达尔罕等旗游牧之地。
即“冶熙但璧呢玛”(1120页)。
藏语音译,又译格波。意为“老人”、“长者”。旧时西藏农牧区传达差役通知或直接分派※乌拉差役的头人。由※宗本或所属领主委派及※差巴轮流担任等。在谿堆之下,管理庄园百姓,主要负责分派乌拉差役,接待过往官兵
元初迦叶弥儿高僧。一作兰麻。西域筑乾国(今克什米尔地区)人。姓伽乃氏。早年学佛有成,随兄斡脱赤往蒙古,受元太宗窝阔台礼遇。元定宗贵由师事之,时称罽宾(即克什米尔古称)大师。宪宗八年(1258),奏举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