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南威

    春秋时美女名。为晋文公所得,三日不听朝,后文公觉悟,疏远了她,认为将来必定有因女色而误国者。见《战国策·魏策二》。聂夷中《公子行二首》之一:“美人尽如月,南威莫能匹。”

  • 侵晨

    清晨,拂晓。白居易《晚归早出》:“退衙归逼夜,拜表出侵晨。”花蕊夫人《宫词》之十八:“殿前排宴赏花开,宫女侵晨探几回。”

  • 邺下才

    东汉建安年间,曹操、曹丕、曹植父子好文学,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亦以文学齐名,皆居邺中,人称“邺中七子”。故后因以“邺下才”称美有文才的人。贾曾《奉和春日出苑瞩目应令》:“招贤已从商

  • 支分

    ①分割,分解。白居易《花前有感兼呈崔相公刘郎中》:“四时轮转春常少,百刻支分夜苦长。”②处置;安排。王建《题元郎中新宅》:“铺设暖房迎道士,支分闲院著医人。”白居易《洛下闲居寄山南令狐相公》:“支分门

  • 斗酒学士

    【介绍】:见王绩。

  • 门外旌旗屯虎豹,壁间章句动风雷

    【介绍】:罗隐《春日投钱塘元帅尚父二首》之一诗句,赞美钱鏐文武双全。《吴越备史·罗隐传》载:“一日,隐寝疾,(钱)王亲临抚问,因题其壁云:‘黄河信有澄清日,后代应难继此才。’隐起而续末句云:‘门外旌旗

  • 崔少府池鹭

    【介绍】:雍陶作。见《咏双白鹭》。

  • 李章

    【介绍】:唐代诗人。生卒年、籍贯不详。其诗选入《玉台后集》,当为天宝以前人。《全唐诗》存诗一首。事迹见《盛唐诗纪》卷一〇七。

  • 碧涧驿晓思

    【介绍】:温庭筠作。诗写旅宿驿站清晨梦醒刹那间的情思和感受,表现诗人对南方的思念和飘泊中的孤寂忧伤。一、三、四句是三幅梦回即目之景,第二句是诗眼,将三幅似断似续之景点化成羁愁归思之作。柔婉绮丽,含蓄朦

  • 五松山

    在安徽省铜陵县城东南。北临天井湖,南仰铜官山,西隔玉带河与长江相望。传说山本无名,李白来此,取名五松山。据史料载,因山上有株苍鳞老干、青翠参天、一本五枝的古松而得名。此地景色宜人,李白曾在此漫游并寓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