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诗词百科>元和体

元和体

诗文风格。元和(806—820)是唐宪宗年号。原指元稹白居易等人的诗风,《新唐书·元稹传》:“稹尤长于诗,与居易名相埒,天下传讽,号元和体。”严羽《沧浪诗话·诗体》列有“元和体”,自注云:“元、白诸公”。且当时文人仿效元白相酬唱之长篇排律杂体诗,也称为“元和诗体”(见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上令狐相公诗启》)。李肇《国史补》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则指元和以来流行的各种新体诗文,已非《新唐书》和《沧浪诗话》所谓元白诸公所能尽之。

指中唐宪宗元和年间诗歌体式、风尚,其指称对象或有不同认识。元稹白氏长庆集序》云:“予始与乐天同校秘书之名,多以诗章相赠答。会予谴掾江陵,乐天犹在翰林,寄予百韵律诗及杂体,前后数十章。是后,各佐江、通,复相酬寄。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其《上令狐相公诗启》又云:“江湖间多新进小生,不知天下文有宗主,妄相仿效,而又从而失之,遂至于支离褊浅之词,皆目为元和诗体。”此之谓元白之赠答律体及杂体以及时人之仿作为元和体。《旧唐书·元稹传》沿袭此说:“(稹)与太原白居易友善,工为诗,善状咏风物色当时言诗者称元白焉。自衣冠士子,至闾阎下俚,悉传讽之,号为‘元和体’。”张洎张司业诗集序》则云:“元和中,公及元丞相、白乐天孟东野歌词,天下宗匠,谓之元和体。”主要指称对象为元白诸人之新乐府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沿用:“籍性狷急,为诗长于乐府,多警句。元和中与白乐天、孟东野相酬唱,天下宗之,谓之‘元和体’云。”宋严羽《沧浪诗话·诗体》亦云:“元和体:元白诸公。”唐李肇《唐国史补》则云:“元和已后,为文笔则学奇诡于韩愈,学苦涩于樊宗师歌行则学流荡于张籍,诗章则学矫激于孟郊,学浅切于白居易,学淫靡于元稹,俱名为‘元和体’。”其所谓元和体已不限于元白,还包括韩孟;也不止于元和年间诗,后人师之亦可谓元和体。唐诗发展到中唐而大变,白居易《馀思未尽加为六韵重寄微之》云:“制从长庆辞高古,诗到元和体变新。”今人所谓之元和体主要沿袭李肇之所称。

猜你喜欢

  • 诸余

    ①其他;其余。王建《赠人二首》之二:“朝回不向诸余处,骑马城西检校花。”②种种;一切。韩愈《赠刘师服》:“朱颜皓颈讶莫亲,此外诸余谁更数。”

  • 坠地

    ①落在地上。张籍《惜花》:“蒙蒙庭树花,坠地无颜色。”②《论语·子张》:“文武之道,未坠于地,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莫不有文武之道焉。”后因以“坠地”谓道德、地位等衰落、丧失。杜甫《送重

  • 悠扬归梦唯灯见,濩落生涯独酒知

    【介绍】:李商隐七律诗《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宴作》颈联。两句极写丧偶和身世沦落之痛,妻子新故,诗人孑然一身无人相伴,唯有寒夜孤灯一盏;仕途坎坷,一生潦倒亦无人相知,无聊失意中只好以酒浇愁。“唯”和“独”

  • 人泊孤舟青草岸,鸟鸣高树夕阳村

    【介绍】:韩偓《避地》诗颔联。诗写动乱的社会现实和自己漂泊异乡的生活。鸟可归巢夕阳村,而人却被迫泊孤舟于远离村庄的青草岸。对比鲜明,寓无限感慨。

  • 信州

    古州名。①治所在今重庆奉节。南朝梁普通年置,唐武德二年(619)改夔州。杜甫《贻华阳柳少府》:“俱客古信州,结庐依毁垣。”②治所在今江西上饶。唐乾元元年(758)置。白居易有《送人贬信州判官》诗。

  • 梨园子弟

    见“梨园弟子”。

  •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介绍】:杜甫《返照》诗颔联。返照,即晚照。江,指长江。二句写江边晚眺即景,谓石壁倒映江中,波摇影翻;归云笼罩树木,山村遮迷。古人认为七言律诗第五字要响,“翻”字、“失”字正是所谓响字,警策有力。

  • 韩定辞

    【介绍】:深州(今属河北)人。生活于唐末五代。初为镇州书记、观察判官,后任检校祠部郎中、兼侍御史。《全唐诗》存诗1首。

  • 徐东野

    【介绍】:见徐仲雅。

  • 唐人小律花雨续集

    选集。清薛雪编。为《唐人小律花雨集》之续编,附《唐人小律花雨集》后。其君王后妃及杜少陵不入选如故。是书不分卷,王建二十二首居首,次则李商隐十一首。卷首自序云,系由南园吟社诸同好背诵辑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