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诗词百科>沈佺期

沈佺期

【生卒】:656?—714?

【介绍】:

唐代诗人。字云卿。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排行三。高宗上元二年(675)登进士第,授协律郎。武后时迁通事舍人,预修《三教珠英》,书成,转考功员外郎。长安二年(702)迁给事中。遭劾入狱,未究被释。神龙元年(705)因谄附张易之,流放驩州。遇赦,稍迁台州录事参军。三年(707)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后历中书舍人、太子少詹事。开元初卒。世称“沈詹事”。佺期诗多应制奉和之作,诗风靡丽,但也有一些内容充实、情韵颇高的作品,如写征人思妇哀怨的《杂诗》三首、《独不见》等均为后人传诵。至于其流放驩州期间诸作,如《过七盘岭》、《岭表逢寒食》、《驩州南亭夜望》、《遥同杜员外审言过岭》,情真意切,洗削铅华,更与应制之作迥然不同。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历来被视为近体律诗定型的代表诗人。他们的律诗,不仅声律精切,属对工巧,“约句准篇,如锦绣成文”(《新唐书·宋之问传》),而且着意追求构思和意境的创新,使诗歌艺术较之古体诗更为凝练含蓄,工巧有致,完成了诗歌体制的一大变革。沈佺期诗作气度宏大高华,尤长于七律,对七律体制的规范化较宋之问作用更大。他创制的七律,被胡应麟誉为初唐七律之冠(《诗薮内编》卷四)。名篇《独不见》一气盘旋,情韵具足,姚鼐说其“高振唐音,远色古调”(《今体诗钞》卷一)。原有《沈佺期集》十卷,久佚。明人辑有《沈佺期集》(一名《沈云卿集》、《沈詹事诗集》)。《全唐诗》编诗三卷,《全唐诗补编》补二首、断句四联;《全唐文》存文六篇。陶敏有《沈佺期宋之问集校注》。事迹见新、旧《唐书》本传,《唐才子传校笺》卷一。

【生卒】:656?—715?

【介绍】:

字云卿,行三,故人称沈三。相州内黄(今属河南)人。上元二年(675)进士。曾授协律郎,后迁通事舍人。圣历中,预修《三教珠英》。长安元年(701)迁考功员外郎,再迁给事中。神龙元年(705),中宗复位,诛张易之兄弟,沈佺期因谄事张易之,坐流驩州(今越南荣市)。遇赦,量移台州录事参军。后召拜起居郎,兼修文馆直学士,历中书舍人,终太子少詹事,世称“沈詹事”。玄宗开元初卒。新、旧《唐书》有传。沈佺期与宋之问齐名,俱以律诗见称,时号“沈宋”。二人对唐代近体诗的发展,有着重要的贡献。可以说,律诗到沈宋时期,才真正进入自觉的阶段,近体诗的诗律规范基本定型化。赵翼曰:“至唐初沈、宋诸人,益讲求声病,于是五七律遂成一定格式,如圆之有规,方之有矩,虽圣贤复起,不能改易矣。”(《瓯北诗话》卷一二)沈、宋并称,但各具特色。胡应麟曰:“沈、宋本自并驱,然沈视宋稍偏枯,宋视沈较缜密。沈制作亦不如宋之繁富。”(《诗薮·内编》卷四)现存诗约160首,《全唐诗》编为3卷。明人辑有《沈佺期集》。

猜你喜欢

  • 潘镇之

    【介绍】:见潘存实。

  • 王锴

    【介绍】:五代文学家。字鳣祥。生卒年、籍贯不详。天复七年(907)为前蜀翰林学士。进御史中丞。武成二年(909)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永平二年(912)罢为兵部尚书。复为中书侍郎、同平章事。前蜀亡,仕

  • 如新

    古语“白头如新”的省略。意谓朋友相交虽久,但情意不投,仍如同新相识。刘禹锡《苏州白舍人寄新诗有叹早白无儿之句因以赠之》:“幸免如新分非浅,祝君长咏梦熊诗。”

  • 子敬毡

    王献之有涵养,夜卧斋中,有群盗入其室窃物殆尽,献之徐曰:“偷儿,青毡我家旧物,可特置之。”群盗惊走。事见《晋书·王献之传》。后因以“子敬毡”为咏名士或名士闲卧之典。贯休《和韦相公见示闲卧》:“修补乌皮

  • 夔龙

    相传为舜之二臣,夔为乐官,龙为纳言。《尚书·舜典》:“伯拜稽首,让于夔、龙。”“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龙……命汝作纳言,夙夜出纳朕命,惟允。’”后常以喻指辅弼重臣。杜甫《奉赠萧二十使君》:“

  • 张怀庆

    【介绍】:高宗时官枣强尉。好偷名士文章。尝取李义府五绝各加两字而成七绝。《全唐诗》存其偷取之诗1首。

  • 贝叶宫

    指佛寺。皎然《同李著作纵题尘外上人院》:“莲花天昼浮云卷,贝叶宫春好月停。”

  • 百结

    ①将多块碎布联缀在一起做成衣服。亦指这种衣服。典出王隐《晋书》:“董威辇每得残碎缯,辄结以为衣,号曰百结。”(《艺文类聚》卷六七引)杜甫《北征》:“经年至茅屋,妻子衣百结。”②一种缀成连环结扣的织物。

  • 孟浩然集笺注

    游信利笺注。台湾学生书局1975年出版。此书以上海商务印书馆缩印江南图书馆藏明刊本(凡四卷,263首)为底本,又辨析真伪,校理旧文,芟除浮蔓,搜遗补逸,按体裁编为四卷,计268首,附3断句。每首诗后,

  •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

    【介绍】:曹邺作。此送进京赴试落榜下第者再返归南海之作。南海,唐南海郡,属岭南道,今广州一带。对仕途坎坷人,纯作激昂语,虽依依惜别,然更多鼓励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