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诗词百科>贾至

贾至

【生卒】:718—772

【介绍】:

唐代散文家、诗人。字幼幾,一字幼邻。郡望长乐(治今河北冀州),河南洛阳(今属河南)人。行六。贾曾子。玄宗天宝元年(742),明经擢第,释褐为校书郎,出为单父尉。天宝末,任起居舍人知制诰。安史乱起,从玄宗入蜀,迁中书舍人。至德元年(756)八月,撰传位册文,玄宗曰:“先天诰命,乃父为之辞,今兹命册,又尔为之,两朝盛典,出卿家父子手,可谓继美矣。”随韦见素、房琯等奉册文至灵武。肃宗乾元元年(758),坐房琯党,出为汝州刺史。二年(759),九节度之师溃于相州,贾至出奔襄、邓,贬为岳州司马。宝应元年(762),代宗践祚,召复中书舍人。二年(763),迁尚书右丞。广德二年(764),转礼部侍郎,知永泰元年(765)上都贡举。加集贤院待制。大历三年(768),改兵部侍郎。五年(770),转京兆尹,兼御史大夫。七年(772),以右散骑常侍卒,年五十五,谥曰文,赠礼部尚书。贾至于至德时与房琯、严武杜甫游处,至赋《早朝大明宫呈两省僚友》,杜甫、王维等诗人均有和作。贬岳州,适李白流夜郎遇赦东还,两人泛舟洞庭,互以诗什相慰藉。唐人对贾至诗文,评价甚高。李白将他比作贾谊(《巴陵赠贾舍人》),杜甫称他“雄笔映千古”(《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皇甫湜评曰:“贾常侍之文,如高冠华簪,曳裾鸣玉,立于廊庙,非法不言,可以望为羽仪,资以道义。”(《谕业》)贾至尝自编岳州所赋诗为《巴陵诗集》,见独孤及《贾员外处见中书贾舍人巴陵诗集览之怀旧代书寄赠》;又尝撰《百家类例》十卷,见《唐会要》卷三六。均已佚。《新唐书·艺文志四》著录《贾至集》二十卷,《别集》十五卷,至宋后已散佚泰半。《全唐诗》存诗四十六首;《全唐文》存文三卷,《唐文拾遗》补文一篇。文中有后人之作羼入,见岑仲勉《读全唐文札记》。事迹见唐独孤及《祭贾尚书文》,新、旧《唐书·贾曾传》,《唐诗纪事》卷二二,《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生卒】:718—772

【介绍】:

字幼邻,一作幼几,行六,洛阳(今属河南)人。郡望长乐(今河北冀县)。天宝初擢明经第,自校书郎出为单父尉,拜起居舍人。安史乱起,从玄宗入蜀,迁中书舍人。肃宗即位灵武,充册礼使制官。后出为汝州刺史,贬岳州司马。宝应元年(762),召复中书舍人,历尚书左丞、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大历五年(770)迁京兆尹。官终右散骑常侍,赠礼部尚书,谥曰文。新、旧《唐书》有传。至工诗能文,其诗清丽俊逸,寄托遥深,杜甫誉为“雄笔映千古”。(《别唐十五诫因寄礼部贾侍郎》)。与李白房琯、杜甫等友善。《全唐诗》存诗46首,编为1卷。

猜你喜欢

  • 论杜诗及其它

    曹聚仁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3月出版。本书收录作者论杜短文21篇,中有杜诗十九证,探讨杜甫的一些诗篇是在什么地方、什么时期、什么情况下写作的,颇有精辟独到之见解。另有杂谈、随笔、札记之类短文39

  •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介绍】:李商隐五绝诗《乐游原(向晚意不适)》三、四句。作者登临古原,触景生情,夕阳西沉时辽阔苍茫的景象,引发了郁积作者胸中的种种复杂情感。对“无限好”的夕阳的激赏,更反衬出对其“近黄昏”的惋惜和怅惘

  • 王无功文集

    诗文集。一作王绩集、东皋子集。唐王绩撰。王绩所著诗赋、杂文共二十余卷,多散逸,挚友吕才鸠访未毕,编成五卷。中晚唐时期的写本(卷子本)题为《东皋子集》五卷(见《古逸丛书·日本国见在书目》)。自新、旧《唐

  • 崔泌

    【介绍】:大历年间在越州曾参与严维、鲍防等三十余人的联唱,编为《大历年浙东联唱集》。《全唐诗补编·续拾》收其所预联句诗1首,诗偈1首。

  • 爱景

    犹爱日。谓冬天和煦的阳光。李商隐《忆雪》:“爱景人方乐,同云候稍愆。”无名氏《群臣酒行歌》之二:“玉墀留爱景,金殿霭祥烟。”

  • 任希古

    【介绍】:唐代诗人。希,一作知,又作奉,均误。名敬臣,以字行。棣州(治今山东阳信)人。生卒年不详。五岁丧母,刻志从学。年十六,刺史崔枢欲举秀才,自以学未广,遁去。又三年卒业,举孝廉,授著作局正字。迁秘

  • 犀渠

    古代传说中的兽名。亦指用犀牛皮制作的盾牌或铠甲。皎然《相和歌辞·从军行》:“誓师张虎落,选将擐犀渠。”

  • 杜律单注

    明单复撰。凡十卷。此书是明人陈明从单复《读杜诗愚得》中,选辑杜甫五言律诗149首,而独立成帙,注释亦与《读杜诗愚得》悉同,了无新意,故仅可作为《读杜诗愚得》选本观。

  • 乔侃

    【介绍】: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武后时学士,预修《三教珠英》。中宗时任隋州刺史。开元初(713)为兖州都督,与兄知之、弟备并以文词知名。与沈佺期有交往。《全唐诗》存诗1首。

  • 凄切

    凄凉而悲哀。孟郊《有所思》:“此时西去定如何?空使南心远凄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