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府
明代官署名。明初,中央政府建制承袭元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辖六部,总揽全国行政,对皇帝负责,对政务有专决权。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节制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职掌监察。这三个机构统称“三大府”。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执行皇帝命令。六部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同年,撤销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卫所。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明代官署名。明初,中央政府建制承袭元朝。设中书省,置左右丞相,辖六部,总揽全国行政,对皇帝负责,对政务有专决权。设大都督府,置大都督,节制全国军事。设御史台,职掌监察。这三个机构统称“三大府”。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废中书省,分相权于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设尚书一人,执行皇帝命令。六部成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中央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同年,撤销大都督府,设中、左、右、前、后五军都督府,分掌全国卫所。洪武十五年,改御史台为都察院。
成都兵工厂工头随意克扣工人工资,工人向四川总督锡良控告,锡良派员调查,但调查人员和该工头及驻厂代表勾结,一再拖延不决,引起工人不满。1904年9月25日(光绪三十年八月十六日)全厂工人六百人罢工,并到
春秋后期,宋国向戌约集各国举行的停止兵端的盟会。鄢陵之战后,晋国公室逐渐衰微,政权下移,各卿族互相兼并,加上齐、秦等国外患,复萌与楚平息兵争的愿望。楚国在鄢陵战败后,愈益受制于新崛起的吴国,也显示出不
唐代前期在均田制基础上实行的一种赋役制度,包括田租、力庸和户调三项,故简称租庸调法。征收的原则为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其法初颁于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武德七年又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具体
窝阔台汗死后蒙古王室内部的一场派系斗争。公元1241年窝阔台汗病死,其妻脱列哥那摄政,主张传汗位于长子贵由。术赤之子拔都素与贵由不和,拒不参加选汗大会。公元1246年,贵由被推举为汗。次年,贵由命野里
清末编练的近代化陆军。经过中日甲午战争,清政府深感湘、淮军已不足恃,决定筹练新式军队。1895年 (光绪二十一年)派胡燏棻于天津小站募集五千人,分编为十营,以西法进行训练,称定武军,是为清政府编练新军
中法战争期间,香港工人以罢工形式进行的反侵略斗争。在中法战争期间,香港成为法军的重要补给基地。1884年(光绪十年)9月中旬,被击伤的法舰驶入香港船坞修理,工人立即举行罢工,拒绝承修,并准备将其焚毁,
官署名。即门下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称东台,咸亨元年(公元670年)复旧称。参见“门下省”。
李纲,字伯纪,号梁溪,宋金战争中宋朝主战派代表人物之一。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任兵部侍郎,力主抗金,反对迁都。奉命主持汴京(今河南开封)守备,打击围城金军,逼其撤兵北返。不久,即以“专主战议”被排
春秋初年,晋昭侯封叔父成师于曲沃(今山西闻喜东北),号为桓叔。曲沃邑大于晋国都城翼(今山西翼城南),桓叔的势力因而发展起来,逐渐超过了晋国公室。桓叔及其子曲沃庄伯、孙曲沃武公与晋国公室长期对立,不断斗
秦末农民战争中,秦南海郡龙川(今广东龙川县西)县令赵佗,趁机拥兵割据,自立为南越武王。汉初,刘邦派遣使者封赵佗为南越王。高后时,赵佗发兵攻长沙国,自称南越武帝。汉文帝派使者到南越,赵佗表示愿长为藩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