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三武灭佛

三武灭佛

指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执政时先后打击佛教的事情。佛教是地主阶级统治人民的精神工具之一,但寺院地主又与封建政府间存在着争夺人口、资产、土地的矛盾。因此,时常受到封建政府的抑制和打击,其中以“三武”为最。太平真君七年(公元446年),拓跋焘在关中大肆杀戮参加过盖吴起义的民众,发现长安佛寺中藏有兵器、酿酒器具、州郡牧守和富人寄存的财物及被藏匿的妇女。于是,下诏征镇诸将及各州刺史,凡有佛象佛经之处,尽皆坏焚烧之,沙门不分老小,全部坑杀。虽因太子拓跋晃先露诏意后宣诏书,使许多沙门得以逃命,一些佛经亦得藏匿,但魏境内之塔庙,无复孑遗。至北齐、北周时,佛教大盛。齐境内寺院达四万余,僧尼至二百万。北周虽不及北齐多,但亦有寺院万余,僧尼百万,约占当时政府编户人口十分之一,严重影响国家的人力和财力。建德三年(公元574年)五月,周武帝下诏废佛,没收境内寺院的全部财产,使百万僧侣和僧祗户、佛图户成为国家编户;适令丁壮,征为府兵。灭齐后,于齐境内继续推行灭佛政策。唐中叶以后,土地兼并剧烈,赋役沉重,大批农民入寺为僧或投寺充佃,寺院经济迅速发展。时称十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会昌元年(公元841年),唐武宗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劳动人手,下诏废佛。规定长安留寺四,洛阳留寺二,大州留寺一,每寺留僧十。其余寺院,一律拆毁,僧尼一律还俗。时,全国共毁寺四千六百余,僧舍四万多,二十六万僧尼还俗,十五万寺院奴婢获释。

猜你喜欢

  • 输籍法

    即输籍定样。隋朝确定户等及纳税数额的方法。隋文帝为搜括户口,采纳宰相高颖建议,行输籍之法,即由中央确定依据资财划分户等的标准,从轻定额,写成“定簿”,称为“输籍定样”,颁发到各州县。每年正月五日,由县

  • 天圣诏书

    北宋仁宗时规定佃客身份地位的一项诏令。仁宗即位后,鉴于佃客身份低下,许多佃客被强行编入税户,影响农业发展以及国家正常的财政收入和社会安定,而南方诸路尤甚。故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十一月,诏令江淮

  • 材官

    西汉时根据地方特点训练各种兵卒,于山阻地区训练步卒,称材官。材官指勇武有材力者。

  • 东三省保安会

    东北是清王朝的“龙兴之地”,视为“禁区”。革命党人对东北地区也很重视。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宋教仁等在大连建立同盟会辽东支部,以后又不断有革命党人来东北活动,联络军学各界,聚集革命力量。1911年

  • 三案

    明末宫廷中“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参见“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

  • 厘钞

    元代纸币名。至元十二年(公元1275年)开始印行,面值分二文、三文、五文三等。至元十五年,以厘钞不便于民,复命罢印。

  • 安史之乱

    唐代中叶安禄山、史思明发动的叛乱。玄宗天宝年间,政治日趋腐败,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势力恶性膨胀。李林甫为相,为防止其他汉人入相,兵权委以蕃将,安禄山得以任平卢(治今辽宁朝阳),范阳(治今北京),河东(治

  • 忠义巡社

    宋代民间抗金军事组织。北宋末至南宋初,金军大举攻宋,河朔各地人民纷纷自动拿起武器,结为“巡社”,奋力抗金。建炎元年(公元1127年)八月,高宗赵构采纳张悫建策,令诸路、府、州、军巡社均以“忠义”为名号

  • 鲁王政权

    南明政权。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闰六月,张煌言等人迎立鲁王朱以海在绍兴就监国位。顺治三年六月,清军攻取绍兴,鲁王败逃海上。张煌言等人招集旧部,继续战斗,一度进驻福宁州(今福建霞浦)。不久又被清军击

  • 北军

    汉代守卫京师长安的屯卫兵,由中尉统率。因驻长安城内北部,故名。士兵均为三辅(左冯翊、右扶风、京兆>骑士。北军护卫京师,一般不外出征战。武帝时“发中尉之卒,远征南粤”,恐内无重兵,发生变故。因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