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内阁

内阁

官署名。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丞相后,虽然实现了“乾纲独断”,却深感独自统御天下,不可没有辅臣。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朱元璋设华盖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等大学士,从翰林院等文斡机关中选调官员加以殿阁大学士衔,为皇帝顾问。成祖时,选调翰林院侍读解缙、胡广,编修黄淮、杨士奇、杨荣等人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务。因文渊阁在内廷,故称“内阁”。内阁大学士官秩一般不过五品,不置官属,不得专制诸司,职权仅遵命办事而已,是皇帝的一个机要秘书机构。仁宗以后,以六部尚书中一些人入阁兼领大学士衔,并成为制度,内阁专任批答奏章,职权渐趋显重。英宗时,内阁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皆四朝元老,执掌“票拟批答”,于是六部只能承奉意旨办事。世宗时,朝位班次,内阁列在六部之上。因明代定制不设丞相,内阁大学士只称“辅臣”,首席大学士称“首辅”。清代沿置,设三殿(保和殿、文华殿、武英殿)三阁(文渊阁、东阁、体仁阁)大学士,内阁大学士名额不定,满汉各半。其职权仅票拟诏旨。内外大臣奏折,由皇帝亲自批答,阁臣不得与闻。军机处成立后,内阁丧失实权,只有虚名。清末实行宪制,设责任内阁,以旧内阁与军机处合并为最高国务机关。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改称国务院,习惯上仍称内阁,其成员称阁员。

猜你喜欢

  • 柳条边

    清初在今辽、吉两省,插柳结绳,以定内外,谓之柳条边,亦称柳墙。清入关后,把东北视为祖居圣地,列为禁区。辽河流域和吉林部分地区是满族“祖宗肇迹兴王之所”,是其最早的根据地。清初,关内斗争形势复杂,阶级矛

  • 旅顺口之役

    中日甲午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旅顺是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基地,水深港阔,形势险要,筑建陆地和海岸炮台二十余座,安设大炮七、八十尊,粮食弹药充足,有清军黄仕林、卫汝成、姜桂题、程允和、张光前、徐邦道等六部

  • 北、南面官制

    辽代中央设置的两套官制系统。辽建国后,为适应北方游牧族和南方以农业经济为主导的汉人、渤海人的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采取“因俗而治”的统治方法。自太宗继位后,在中央统治机构中正式设置北面官和南面官。北面官

  • 伊尹放太甲

    商汤在位年数较长,长子太丁未及即位而亡,弟外丙、仲壬相继即位。在这期间,都由商汤时的大臣伊尹继续处理国政。仲壬死后,伊尹立汤的嫡长孙太甲继位。由于太甲昏愦暴虐,不遵守商汤制定的法令,被伊尹放逐在桐宫(

  • 北京兵变

    1912年2月15日南京临时参议院选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辞职时曾提出临时政府地点应设于南京,新任总统须亲到南京就职和遵守《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三项条件,企图借以约束袁世凯。孙中山一再催袁南下就职

  • 天圣诏书

    北宋仁宗时规定佃客身份地位的一项诏令。仁宗即位后,鉴于佃客身份低下,许多佃客被强行编入税户,影响农业发展以及国家正常的财政收入和社会安定,而南方诸路尤甚。故于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十一月,诏令江淮

  • 立宪派

    由戊戌变法时期的维新派(或称改良派)演变而来,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和具有资本主义倾向的地方官绅的政冶代表。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清政府宣布“预备立宪”,使维新派感到欢欣鼓舞,为促使梦寐以求的宪政早日

  • 安庆马炮营起义

    亦称戊申安庆之役。安徽革命团体岳王会以安庆新军为主要对象,进行革命活动。该会会员熊成基、范传甲、倪映典、柏文蔚等投入新军,发展会员。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熊成基等计划在清政府调南洋各军在安徽太湖

  • 玄宗改革

    唐玄宗当权之后,为整顿朝政,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内容有:①整顿吏治,裁汰冗官。武后时曾广置官员,末年更置员外官一千余人。中宗时,又置斜封官数千人。于是员外官、斜封官极为滥杂,国家开支大大增加。玄宗继

  • 夏(窦建德)

    隋末河北义军首领窦建德建立的政权。参见“窦建德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