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撤三藩

撤三藩

清初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和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可喜,合称“三藩”。他们各霸一方,不仅侵吞大量财赋,而且拥有大量武装,罗致党羽,图谋不轨,给清朝造成很大威胁。康熙帝亲政后,对“三藩”逐步采取了限制措施,但未能解决根本问题。康熙十二年(公元1673年)三月,尚可喜请求归老辽东,留其子之信继续镇守广东。经部议同意其告老还家,但不许留子袭爵,命其撤兵丁回籍。此事触动了吴、耿二藩。吴三桂为了试探清朝对他的态度,立即上书告老辞职,康熙帝以“藩镇久握重兵,势成尾大,非国家利”,乃决定下令“撤藩”。吴三桂本想用这种手段博取清朝对他的“慰留久镇”,不料竟批准“撤藩”。耿精忠也提出撤藩的请求,结果也弄假成真。

猜你喜欢

  • 望厦条约

    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中国近代史上美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美国全权公使顾盛以战争相恫吓,胁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

  • 昭宣中兴

    汉昭帝、汉宣帝相继在位,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等一系列政策,使汉朝危而复兴,史称“昭宣中兴”。汉武帝末年,海内虚耗,百姓流离失所,汉朝处于危机之中。汉武帝下轮台诏书,罪已更张,但不到两年便去世了。大臣

  • 大齐(刘豫)

    南宋初年金朝在中原扶植的傀儡政权。史称伪齐。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金军南下,宋知济南府刘豫杀守将关胜降金。建炎四年九月,被金册立为帝,国号大齐。始都北京(今河北大名),后迁至汴京(今河南开封),

  • 文王治岐

    周文王治理岐周的事迹。周文王(名昌)继季历为君,继续治理岐山下的周族根据地。他对内奉行“德”治,提倡“怀保小民”,发展农业生产,采取“九一而助”的方法调整剥削关系;对外招贤纳士,许多周族以外,甚至商朝

  • 钟人杰起义

    清道光年间湖北崇阳农民起义。1842年初(道光二十一年底),湖北崇阳人钟人杰因领导矿工争取采煤权利,遭受崇阳知县通缉,遂与陈宝铭、汪敦族等人组织天地会众二、三千人发动起义。1842年2月2日(道光二十

  • 乌兰布通战役

    清康熙帝讨伐噶尔丹叛乱的重要战役。康熙二十七年(公元1688年),噶尔丹侵扰喀尔喀的土谢图,土谢图汗战败南逃。康熙二十九年噶尔丹侵入内蒙乌珠穆沁部,形势危急,康熙帝遂下令亲征。当时噶尔丹兵已进至乌兰布

  • 中英北京条约

    原称《中英续增条约》,1860年10月24日(咸丰十年九月十一日)英国在英法联军攻占北京之后强迫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恭亲王奕訢代表清政府在北京礼部大堂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签订。共九款,除了承认中英

  • 国野制

    西周和春秋时期一种体现社会阶级对立的制度。国和野分别指国都和国都四郊以外的地区。国都及其近郊地区的居民称作“国人”,在“野”的农业生产者则称为“野人”。一般认为,国人是各级贵族及其疏远的宗族成员,也包

  • 两税法

    唐代后期开始实施的赋税制度。唐代中叶均田制破坏,建立在均田制基础之上的租庸调法已不适用。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德宗采纳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其具体办法是:取消租庸调及各项杂税的征收,仅存户税和地税。

  • 墨家

    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儒家的反对派。与儒家并称为“显学”。《汉书·艺文志》列为十家九流之一。创始人为春秋战国之际鲁国(一说宋国)墨翟。墨子的学说,在伦理上,主张“兼爱”;在军事上,主张“非攻”;在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