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历史事件>永贞革新

永贞革新

唐顺宗永贞年间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的革新运动。唐代后期,贪官污吏横行,宦官专权,藩镇割据,唐王朝统治岌岌可危。为了拯救唐政府的危机,巩固地主阶级的统治,统治集团内的一些人相继提出了革新政治的主张。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德宗死,太子李涌即位,是为顺宗。顺宗做太子二十余年,关心时政,有志改革,他即位时虽已得中风病,口不能言,但还是立即重用王叔文、王伾以及柳宗元、刘禹锡、韦执谊、韩泰、韩晔、陈谏、凌准、程异等人。提升王叔文、王伾为翰林学生,王叔文兼盐铁副使,以韦执谊为宰相,柳宗元为礼部员外郎,刘禹锡为屯田员外郎,进行改革。首先罢掉贪官京兆尹李实,市里为之欢呼。接着罢去贞元末年以来为害最烈的宫市和五坊小儿(在雕、鹘、鹞、鹰、狗五坊供役之人),罢诸色榷税及盐铁使每月的“羡余”。免除李锜的盐铁转运使兼职,以杜佑任之,王叔文为副。坚决拒绝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请领三川的无理要求,打击了藩镇的嚣张气焰。王叔文、王伾等人在打击贪官污吏,革除时弊,选拔人才,制裁藩镇,限制宦官方面,采取了不少措施,因而和宦官、藩镇以及贪官的利益发生矛盾,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以俱文珍为首的宦官集团阴谋废顺宗,立太子。剑南西川、荆南、河东诸节度使亦上表提出,顺宗久病,应以太子监国,以配合宦官。俱文珍先以皇帝名义削去王叔文翰林学士之职,使其不能进商国事。后王叔文因母丧去位,改革派势力大减。七月,顺宗被迫让太子代理国政,王伾称病去职。八月,顺宗退位,称太上皇,太子李纯即位,是为宪宗。接着贬王伾为开州(今四川开县)司马,王叔文为渝州(今四川重庆)司户。王伾不久病死于贬地开州,王叔文次年赐死。九月,贬韩泰为抚州(今江西临川)刺史,韩晔为池州(今安徽贵池)刺史,柳宗元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刺史,刘禹锡为连州(今广东连县)刺史。后认为贬官过轻,又贬韩泰为虔州(今江西赣州)司马,韩晔为饶州(今江西波阳)司马,柳宗元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刘禹锡为郎州(今湖南常德)司马,陈谏为台州(今浙江临海)司马,凌准为连州司马,程异为郴州(今湖南郴州)司马,韦执谊为崖州(今广东海南岛)司马,号为八司马。永贞改革维持了不足五个月便失败了。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永贞改革,或二王八司马改革,或二王柳刘改革。

猜你喜欢

  • 望厦条约

    即《中美五口贸易章程》,中国近代史上美国强迫清政府订立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1844年7月3日(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八日)美国全权公使顾盛以战争相恫吓,胁迫清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签订。共三十四款

  • 武举

    科举制中的武科。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春正月,初设武举。武举以七等阅其人;一为射长垛,试射长垛三十发不出第三院为入选,入中院为上,入次院为次上,入外院为次。二为骑射,发而并中为上,或中或不中为

  • 图们江中韩界务条款

    通称“间岛协约”。中国吉林省与朝鲜以图们江为国界,所谓“间岛”,是图们江中的一小沙洲,位于中国一侧,自然属于中国领土。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朝鲜因闹灾荒有农民渡江至间岛开垦耕种,每年向中国缴纳租金。日

  • 阿古柏殖民政权

    浩罕国军官阿古柏依靠英俄的支持在新疆建立的反动殖民政权。1864年(同治三年)爆发的新疆各族人民的反清武装斗争被民族、宗教上层引入歧途,形成封建割据的混乱局面。是年夏季,割据喀什噶尔的柯尔克孜族人司迪

  • 反美爱国运动

    清末中国人民反对美国迫害在美华工的反帝爱国运动,亦称“抵制美货运动”。长期以来,有大批华工流落美国,美国西部的开发主要依靠华工的劳动。但在美国经济发展之后,美国政府和资本家却歧视迫害华工,不断煽起排华

  • 郡县制

    由春秋、战国到秦朝逐渐形成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在边地设县,具有军事设防的性质,后逐渐在内地推广,才具有地方行政组织的性质。春秋末期,除齐国外,各大国都在戎狄杂居的地方设郡。战国时

  • 兵部

    官署名。三国曹魏始置五兵(中兵、外兵、骑兵、别兵、都兵)尚书。西晋泰始年间废省,另置驾部、车部、库部等官。太康年间将原五兵中的中兵、外兵分为左右,置七兵尚书。东晋以降,复置五兵尚书(刘宋一度罢省)。隋

  • 黄花岗起义

    清末同盟会发动的武装起义,亦称辛亥广州起义或辛亥广州三月二十九日之役。自1906年(光绪三十二年)萍浏醴之役以来,同盟会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人力物力受到很大损失,致使部分会员情绪低落,信心不足

  • 审计院

    官署名。北洋政府时期直隶于总统的财政监督机关。1912年暂设审计处,1914年改审计院。按《审计法》,其职权为:稽核支出、审计决算、检查国库、簿记、官产、国债。法律规定严密,但统治者可以通过特殊方式借

  • 典礼院

    清末官署名。清政府礼部原来所掌管的学务和部分外交事务,在中央机构变动中陆续划归其他有关衙门管理,礼部职掌只剩下典礼事务,已非国家行政,与各部职掌不相称,遂于1911年(宣统三年)改礼部为典礼院,设掌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