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军
以李鸿章为首的一支封建地主武装。1853年(咸丰三年)翰林院编修李鸿章奉命在安徽帮助工部侍郎吕贤基办理团练,后被太平军击败入曾国藩幕府。1861年(咸丰十一年)在曾国藩支持下,在淮南六安、合肥一带募编以地主团练为基础的“淮勇”。次年初将“淮勇”调至安庆,曾国藩根据湘军章程定其营制,并拨湘军程学启、郭松林部数营为助,编成淮军六千五百人。淮军兵勇由将官亲自招募。统领挑选营官,营官拣选哨弁,哨弁挑选什长,什长挑选勇丁,悉如湘军。全军以营为单位,每营五百人。营辖前、后、左、右四哨,哨辖一至八队。李鸿章奉曾国藩之命率淮军赴援上海,于4、5月间(三、四月)由沪“中外会防公所”租英船分批运抵上海,并因而引起“变易兵制”的结果。王闿运说: “淮军本仿湘军以兴,未一年尽改旧制,更仿夷军”。淮军与湘军及外国侵略者联合绞杀了太平天国。至1865年(同治四年)淮军扩充到六七万人,充当了镇压捻军的主力。李鸿章任直隶总督后,抽调军官赴德国学习,并在天津创办北洋武备学堂,进一步加强训练淮军。淮军主要将领有张树声、刘铭传、周盛波、潘鼎新、吴长庆、丁汝昌、卫汝贵、聂士成等。淮军各部均以将领名字命名所统部队,如“树军”、“铭军”、“盛军”等。淮军发展了湘军兵为将有的半私人性,成为近代军阀雏型。淮系集团是清末举足轻重的军事、政治集团,对晚清朝政有较大影响。中法战争中,张树声、潘鼎新战败革职。中日甲午战争中,叶志超、卫汝贵统帅的陆军战败,丁汝昌督率的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淮军势力衰落,后为新崛起的袁世凯北洋新军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