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丁巨算法

丁巨算法

八卷。元丁巨(生卒年不详)撰。丁巨始末未详,在《丁巨算法》自序中,丁巨记载了成书经过:“独余幼贱,不伍时流,经籍之余事。法物度轨,则间尝用心。因于算术上自九章,下至小法,数十百家,摘取要略。述算法八卷。”《丁巨算法》今仅有残本面世,在《知不足斋丛书》中收录六十二问,不足一卷;在《永乐大典》卷一六三四三至卷一六三四四中收有提纲一条,另有二十七问。其中提纲是列于问题前面的关于正方形与其内切圆、立方体与其内切球的有关周长、面积和体积等计算公式八条:“方求圆〔二十二乘,七除〕。圆求方〔七乘,二十二除〕。平面求周〔圆十二乘,方四乘〕。外圆求积〔圆物,六乘十二除〕。〔方物,八乘十六除〕。立圆求径〔九乘,十六除〕。立方求圆〔十六乘,九除〕。见斜求方〔五乘,七除〕。见方求斜〔七乘,五除〕。”现存的八十九个问题均是一般应用题,比较简单,只有一题为三元一次方程组应用题。大量的是度量衡换算的商业算题。例如:“今有鸡三只,价值二两;鸭七只,亦值二两。今持钱一百两,欲买二色各停,问鸡鸭各价多少?答曰:各买一百零五只。鸡价七十两,鸭价三十两。以钞一百两,以二十一乘之得二千一百为实,以二十为法除之,得一百零五只,乃鸡鸭数也。求价者倍鸡数三除之,倍鸭数七除之也。”在书中丁巨已广泛使用了十进小数,他称小数为“省数”,在解释权衡单位进率“两”后说:“今从省数者,两下止言钱、分、厘、毫、丝、忽,如银钱法。犹田亩之不用里角,而从顷、分、厘、毫、丝、忽也。”并且还给出了小数的专门记法,把“六十七两六钱八分”记作“⊥⊥”小数部分以小字记之,说明当时中国已相当熟练地使用十进小数了。丁巨在书中还用歌诀的形式给出一些问题的计算公式,如堆垛公式:“草垛添兴,以元乘今,折半积真;三角添一,又添二乘,六而一精,……”即为茭草垛:1+2+3十…+n=n(n+1);三角垛:1+3+6+…+=n(n+1)(n+2);……。在书中丁巨十分重视总结一般性的算法。他将一类比例算题称为“两头交易”,并给出了一般方法。例如“元雇车一两,议行道一千里,载重一千二百斤,与钞七十五两;今添重三百六十斤,行一千三百里,问与钞几何?”“此两头交易也,以今行道乘今载重,与元与钞相乘为实,却以元行道乘元载重为法,除之。如减斤重,减行道数,皆同此法,此双头交易乘除也”。对此类问题他进一步总结说:“凡两头交易,先布六草为法,己负者:甲乙乘为法,丁戊乘为实;丁怯者丙戊乘为法,甲乙己乘为实,戊阙者丙丁乘为法,甲乙己乘为实。甲乙丙,丁戊己,若以复乘之除之亦通。”在筹算除法方面丁巨提出了“撞归法”,改善了筹算除法运算。总之,《丁巨算法》代表了元明之际我国商业数学的发展水平,说明了当时数学进一步实用化、大众化,起到了普及数学教育的作用。《丁巨算法》成书于1355年,全帙版本不详,《永乐大典》中只有一小部分,鲍廷博的《知不足斋丛书》与李俨的《十三、十四世纪中国民间数学》中都录有残本。

猜你喜欢

  • 芙蓉山馆全集

    三种,十八卷附二卷。清杨芳灿(生卒年不详)撰。杨芳灿字蓉裳,金匮(今属江苏省无锡市)人。曾受业于袁枚门下,乾隆拔贡生,廷试一等。曾官知县、知州、户部员外郎。杨氏工诗及骈体文。全集三种均为诗文集。有《芙

  • 荆南倡和集

    一卷。元周砥、马治同撰。周砥字履道,江苏无锡人。马治字孝常,江苏宜兴人。二人事迹皆附载于明史文苑传中陶宗仪传末。至正间,周砥遭乱,客居马治家;马治馆周砥于宜兴荆溪之南,随事唱和,积诗一卷,各录一帙而怀

  • 字统

    一卷。北魏杨承统(其生平不详)撰。《隋书·经籍志》载杨氏《字统》二十一卷,《唐书·艺文志》则谓二十卷,可见唐代已有亡佚。清代黄奭《汉学堂丛书》、任大椿《小学钩沉》、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顾震福《小

  • 遂翁自订年谱

    一卷。清赵畇(1808-1877)自撰。赵畇字芸谱,号岵存,晚号遂园,又号遂翁。安徽太湖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进士。历任编修,国史馆总纂,实录馆总裁,广州、潮州府知府,惠潮嘉道,按察使等官。此

  • 诗经旁通

    十五卷。元梁益(生卒年不详,据《元史》记载,享年四十六岁)撰。梁益字友直,号庸斋,祖先为福州人,又自号三山。江阴(今属江苏)人。梁益博通文史,一生不仕,教授乡里,广收学徒。“学术醇正,为世师表”(《元

  • 临邑县志

    ①十六卷。清陈起凤修,邢琮纂。陈起凤字德音,广宁人,出身贡士,顺治七年(1650)任临邑知县。按临邑志,创修于明万历十九年(1591),时邑绅邢侗方致仕家居,邑令刘承忠恳请其创修之。再修于天启间赵有午

  • 演山集

    六十卷。宋黄裳(1044-1130)撰。黄裳,字冕仲,自号紫元翁,南平(今福建南平)人。元丰五年(1082)进士。政和间知福州。累迁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时行“三舍法”,裳曾上书谓:“宜近不宜远,宜少

  • 宋九朝编年备要

    三十卷。南宋陈均(1174-1244)撰。均字平甫,号纯斋、云岩。福州莆田(今属福建)人。曾为太学生,后力学不仕,潜心著述。著有《宋九朝编年备要》、《中兴编年举要备要》。该书原名《皇朝编年纲目备要》,

  • 直隶绵州德阳县志

    二十卷首一卷,清阚昌言纂修。阚昌言,湖北安陆人,进士,曾任德阳县知县。德阳县志创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纂修者为邑令别楣。当时应大吏檄调,临时纂辑,仅写本一册,未成书。阚昌言任县令后,病其略而弗详

  • 检韵

    一卷。清朱骏声撰。参见《说文通训定声》。是编系为检索收入《说文通训定声》各字的韵目而作。《说文通训定声》一书以声为经,以义为纬,析《说文》九千余字为一千声,归为丰、升、临、谦、颐、孚、小、需、豫、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