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临证指南医案

临证指南医案

十卷。清叶桂(1666-1745)撰。叶桂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今苏州)人。叶氏生于世医家庭,三代业医,幼承家学。其祖父、父均为当时名医。十四岁丧父,从父之门人朱某学医,先后拜师十七人。叶氏少年聪悟好学,求知若渴,知识宏博,广通经史。学医采众家之长,能够“闻言即解,见出师上。”主要著述有《本草再新》、《本事方释义》、《时选医衡》、《叶案括要》、《叶天士秘方》、《叶天士女科医案》、《叶天士医案存真》、《叶天士医案增补》、《叶天士家传秘诀》、《叶天士晚年医案真本》、《叶天士万应奇效秘方一千六百种》、《幼科要略》、《医效秘传》、《评点叶案存真》、《评定陶节庵全生集》、《种福堂公选良方》、《眼科良方》、《温热论》等。多为门人或后人所辑。叶氏诊治疑难杂病有卓越成绩。特别对温热病有很大贡献。擅长治疗时疫。叶氏继承了金元诸家学说,并在对热病规律的大量观察下,脱出《伤寒论》的范围,创立了“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的理论体系,以“卫、气、营、血”为辨证施治的纲领,用以划分热病的浅深和治疗步骤,提出伤寒与温病证治的不同,对卫、气、营、血的分辨上又创造性地发展了辨舌、验齿、观察斑疹和白的方法,成为温病诊断的特点,创立了温病学说。在治疗方面,叶氏主张根据卫、气、营、血之分,而四者又互有联系,提出了辛凉解表、甘寒养阴、清热解毒、滋阴救液等方法,创立了许多方药。在其倡导下,清代研究温病学的日益增多,形成了清代的温病学派。温病学派的创立,使很多温病患者获得治疗,弥补了单纯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一切外感病、传染病所造成的损失,也为后世采用中西结合的方法防治某些烈性传染病提供了宝贵经验。叶氏兼通内、妇、儿、五官各科,而以内科为主。儿科亦有专长,擅长治痧(麻疹)、痘、惊风、疳积等症,往往三言两语即能道明某些儿科病的本质特征和施治诀窍。徐大椿赞赏不已地说:“和平精切,字字金玉,可法不传,得古真诠而融化之,不愧名家。”叶氏用于儿科、妇科方面的许多方剂,至今有很高的临床参考价值。在内科杂病的治疗方面,于切脉、望色、察看舌苔及验齿等,分析病情丝丝入扣,十分有效。处方治病能师古而不拘泥,善于化用古方,创立新方。叶氏重视识证、立法、用方,强调对证用药。此书又名《临证指南》,为叶氏门人华岫云搜集整理而成,刊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约四十五万字。后附《幼科新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幼科新法》据传为叶氏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卷一至卷八为内科杂病及外科、五官科病;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全书以病为纲,分为八十九门。每病列医案若干则,后附叶氏门人等撰论治一篇。末附书中所举方剂,便于查阅。叶氏治病辨证细致,善于抓住主证特点,立法处方精当、妥贴,用药灵活而有法度,常以寻常药物而获奇效。书中所述理法颇有创见,如论述温热病说:“温邪上受,内八于肺,肺之周气之气,气窒不化,外寒似战栗,其温邪内郁,必从热化。”吸取了吴又可邪自口鼻而入的论点,提出了肺先受邪、逆传心包络的观点。如论中风,提出肝阳化风理论,治以滋肝肾之阴,兼用潜镇、清泄、平息法,认为类中风为本虚标实。提出胃阴虚说,对内伤虚劳证,善用血肉有情之品治疗。临证治疗上多从脾胃上立论。如虚劳阴虚咳嗽之所以出现形肌日瘁、食减、自利、腹痛、寒热等,总由脾胃受伤,气不摄而阴不化所致,不必治咳法滋,只必戊己汤加五味摄阴已足。其温病之说对后人影响颇大,如吴鞠通《温热条辨》多取材于此。一些方剂如桑菊饮、银翘散、清营汤等名方亦从本书案中化裁而来。本书对临床证治十分切用。流传甚为广泛,被誉为临证医案范本,为重要的医案著作。徐大椿曾加以眉批品评,与原书共传于世。本书因系随见随录,因此各案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又因为门人编辑,未必尽为叶氏本意。有乾隆三十三年(1768)刻本(附《种福堂公选良方》)、光绪十年(1884)古吴扫叶山房刻本、1957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猜你喜欢

  • 缉古算经细草

    三卷。清张敦仁(1754-1834)撰。敦仁字古余,山西阳城人。当过知县、知府,后官至云南盐法道。病老辞官后退居金陵,与李锐相善,致力求古籍,研治古算,曾收藏宋本《孙子》、《张丘建》、《九章》等算书。

  • 括谈

    二卷。清代奕赓撰。此书记载内容除了清廷遗事、琐谈外,主要以记载清代朝政公规、章服制度、礼贤下士的事例、会典、通礼等为主,书约成于道光二十六年(1846),书中考证较为详尽,是了解清宫廷生活、朝政始末等

  • 毛诗正韵

    四卷。清丁以此(1846-1921)撰。以此字竹筠,山东日照县人。年十八从许翰学,专攻音韵训诂。三十一岁始治毛诗,以古音读毛诗,教授子弟。著有《毛诗正韵》,《韵例》。是书参考王念孙、孔广森二家之说,将

  • 周易象义集成

    十九卷。清程茂熙著。程茂熙字松泉,兴国人。诸生。平生致力于易学研究。此书观点以来知德的易学研究为宗,并参考宋代二程之易说、清代《周易折中》、《周易述义》之说,把各家易象综而合之,但多不超出来氏易象的范

  • 三国志辨疑

    三卷。清钱大昭(详见《汉书辨疑》)撰。《三国志辨疑》自序中说明著书意旨。说三国鼎立,互相诋毁,列国虽有史录,写魏详、吴略、华曹陋蜀,实可各自作史等等,过去作《两汉书辨疑》有所得,近日又对《三国志》进行

  • 史记探源

    八卷。清崔适撰。崔适(1852-1924),字怀瑾,一字觯甫。浙江吴兴人,初受学于俞樾,治校勘训诂之学。后来受到康有为《新学伪经考》的影响,专门研究今文经学,成为近代今文经学的代表之一。曾任教于北京大

  • 政要论

    见《世要论》。

  • 龙湖文集

    十五卷。明张治(?-1550)撰。张治,字文邦,湖南茶陵人。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第一。累官南京吏部尚书。为文渊阁大学士,进太子太保。卒谥文隐,改谥文毅,又改谥文肃。其人明史无传。朱彝尊《静志居

  • 通俗常言疏证

    四卷。近人孙锦标撰。是书仿《恒言录》,疏证通俗常言,颇增收后起词语。卷首有1924年作者自序。有1925年南通孙氏石印本,日本《明清俗语辞书集成》第二辑收入。

  • 宋稗类抄

    三十六卷。清潘永因(生卒年不详)编。潘永因字大生,金坛(今江苏省金坛县)人。著有《读史津逮》。《宋稗类抄》是潘永因的一部杂纂之作,此书是以宋人诗话说部分类纂辑,分五十九门,末附《搜遗》一卷,以补诸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