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交友论

交友论

一名《友论》,一卷。明时意大利人利玛窦撰。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利玛窦游南昌,与建安王论友道,因著此书以献。书首有陈继儒作的小序,序中说:“伸者为神,屈者为鬼。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者,庄事者也。人之精神,屈于君臣父子夫妇兄弟,而伸于朋友,如春行花内,风雷行元气内,四伦非朋友不能弥缝。不意西海人利先生乃见此。利先生精于天地人三才图,其学惟事天主为教,凡震旦浮屠老子之学,勿道也。夫天孰能舍人哉。人则朋友其最耦也。檇李朱铭常,于交道有古人风。刻此书,真可补朱穆、刘孝标之未备。吾曹宜各置一通于座隅,以告世之乌合之交者。”朱廷策(铭常)在题词中说:“盖自陈雷蔑闻,而公叔绝交,始有激论。以予所睹利山人集,友之益大哉。胡言绝也。班荆倾盖,结带之欢,讵惟是昔人有之;管鲍庆廉,迄于今日,此谊故多烈云。少陵诗曰:‘翻手作云覆手雨,纷纷轻薄何须数。’殆即伐木干糇之刺,用以示诫则可,倘执五交三衅而概谓四道,终不可几于世也。当不其然。”利玛窦也在书引中说:“……仰大明天子之文德,古先王之遗教,卜室岭表,星霜亦屡易矣。今年春时,度岭浮江,抵于金陵,观上国之光,沾沾自喜,以为庶几不负此游也。远览未周,返棹至豫章,停舟南浦,纵目西山,玩奇挹秀,计此地为至人渊薮也。低回留之不能去,遂舍舟就舍,因而赴见建安王。荷不鄙,许之以长揖,宾序设醴欢甚。王乃移席握手而言曰:‘凡有德行之君子,辱临吾地,未尝不请而友且敬之。大西邦为道义之邦,愿闻其论友道何如。’窦退而从述曩少所闻,辑成友道一帙,敬陈于左。”此书止一卷,篇帙较短,仅三千余字。多为利害而言,醇驳参半。如云友者过誉之害,大于仇者过訾之害,颇为中理。又如多有密友,便无密友,是为洞悉物情之见。至于视其人之友如林,则知其德之盛;视其人之友落落如晨星,则知其德之薄。此意是导天下之人以多交、滥交友为示己之盛德,未免过当。王肯堂在《郁冈斋笔尘》中说:“利君遗余《交友论》一编,有味哉其言之也。使其素熟于中土语言文字,当不止是。乃稍删润著于篇。”由此可知,此书曾经过王肯堂所点窜。此书有《宝颜堂秘笈》本、《丛书集成初编》单行本,同时也收入《天学初函·理编》之中。

猜你喜欢

  • 宋学士全集

    三十六卷。明宋濂(1310-1381)撰。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浙江金华人,曾受业于吴莱、柳贯、黄溍。明初奉命主修《元史》,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深得太祖宠信。后因长孙慎牵涉胡惟庸案,全家谪戍茂州

  • 孝丰县志

    ①十卷。清罗为赓纂修。罗为赓,康熙年间任孝丰县知县。孝丰自明宏治间始设县,天目峙其南,苕水在其北,为浙西佳处。明代有志,至清久已散失。此志为康熙十二年(1673)刻本。卷一方舆志,子目八。卷二建置志,

  • 顾彪尚书义疏

    一卷。隋顾彪撰,清黄奭辑。黄奭所辑,是取马国翰《尚书顾氏疏》核校而成,但黄氏审慎,于《义疏》、《正义》之文多详加考定,故黄本胜于马本。如黄氏考定,孔序多“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一句;《尧典》“钦明文思

  • 申鉴

    五卷。汉荀悦(148-209)撰。荀悦字仲豫,颍阳(今河南许昌)人,相传是荀子的后代。幼年家贫无书,每见一书,览后多能背诵。献帝时,侍讲禁中,官至秘书监、侍中。献帝因班固《汉书》文字繁多难读,乃命悦依

  • 碧琅玕馆诗钞

    四卷。《续诗钞》四卷。清杨光仪(生卒年不详)撰。杨光仪字香吟,号碧琅玕主人,天津市人,道光至光绪年间人。事迹不详,曾教授弟子,讲课之余吟咏不缀,时与人论于诗,他认为:“诗以理性情,虽偶尔唱酬,亦必真性

  • 十一经问对

    五卷。元何异孙撰。异孙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其书在体例上依照朱子“或问”之体,以问答的方式解释经义,故名曰“问对”。《论语》、《孝经》、《孟子》、《大学》、《中庸》、《尚书》、《毛诗》、《周礼》、《仪礼

  • 师经堂集

    十八卷。清徐文驹(约1723年前后在世)撰。徐文驹,字子文,鄞县(今浙江宁波)人,康熙四十八年(1709)进士。本集为文驹自编,计文十三卷,诗五卷。前有序,称其“浚伊洛之渊源,探韩欧之骨髓,沉浸浓郁,

  • 半厂丛书

    十一种,七十八卷。清谭献(1832-1901)编撰。谭献原名廷献,字仲修,号复堂。同治年间举人,官至含山知县。擅长诗文,对声病之说尤有研究,著作有《复堂类稿》四种二十六卷,含文四卷、诗十一卷、词三卷、

  • 汉魏别解

    十六卷。明黄澍(生卒年不详)、叶绍泰(生卒年不详)同编。生平事迹俱不详。此书所收自《吴越春秋》始,止于《薛收元经传》,共四十六种。书首有凡例,凡例中称:“六朝诸家文集等一篇不收”,而实际上却收有很多,

  • 求可堂自记

    一卷。清廖冀亨(生卒年不详)撰。冀亨字瀛海,福建永定人,康熙举人,官至江苏吴县知县。该书记其所亲历之事。文笔朴拙。书成于康熙年间,而于咸丰二年(1852年)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