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元和郡县图志

元和郡县图志

四十卷。李吉甫撰。李吉甫(758-814),字弘宪,赵州赞皇(今属河北省)人,唐代名相,又是著名地理学家。世代官宦家庭,27岁为太常博士,“该洽多闻,尤精国朝故实”。德宗贞元八年(792)以后,久任外官,为明州长史和忠州、郴州、饶州刺史。自出官“留滞江淮十五余年,备详闾里疾苦”。宪宗元和二年(807),入为宰相。使藩镇属郡刺史得自为政,限制了藩镇与刺史间的勾结。又“易三十六镇”,改变藩镇世袭的故习。同年,上《元和国计簿》十卷。三年九月,出镇淮南,为使相,“每有朝廷得失,军国利害,皆密疏论列。”(两《唐书·李吉甫传》)六年,再入为相,封赵国公。配合精减冗员,纂《百司举要》一卷以明诸职。其间,监修国史,缀录两汉、魏、晋及周、隋故事,记其成败得失,名为《六代略》三十卷。又有《十道图》十卷、《古今地名》三卷、《删水经》十卷。八年(813)二月,上《元和郡县图志》四十卷。其年十月,又请修天德军旧城以安军镇,使边军益壮,人心日安。九年,淮西节度使吴少阳死,李吉甫以淮西为内地,不同于河北三镇,且四境无援,宜因时削平之,始为经度淮西之谋。不期暴病而卒,未竟此功。李吉甫出将入相,主要精力始终放在削藩镇、筹边防两个问题上。这两个问题都与“建州域,物土疆”直接相关,“事关兴替,理切安危”。以先前的地理书,大多“搜古而略今,传疑而失实”,尤其是“丘壤山川,攻守利害,本于地理者,皆略而不书,将何以佐明王扼天下之吭”?为此,强调:“成当今之务,树将来之势,则莫若版图地理之为切也。”(《元和郡县图志序》)这既是中唐以下“经世”思想的反映,也显示出这部地理总志的独特风格。所谓“元和”,是指成书于宪宗元和年间,而非记述“元和”时的疆域。李吉甫序称“每镇皆图在篇首,冠于叙事之前,并目录两卷,总四十二卷。”图、志合一,是其重要特点。其图北宋时亡佚,宋代以后又佚其目录,缺卷十九、二十、二十三、三十四、三十五、三十六,今存共三十四卷。该书仍以太宗贞观十三年(639)大簿区划为纲,配合当时的“四十七镇”,分十道:关内道四卷、河南道七卷、河东道四卷、河北道四卷缺一卷、山南道四卷缺二卷、淮南道一卷缺、江南道六卷、剑南道三卷、岭南道五卷缺二卷、陇古道二卷。当时,黄河南北五十余州为藩镇割据,川西沦于吐蕃,李吉甫仍因十道划分,旨在恢复旧土,使之循名核实,用意深刻。同时,其书又正视现实,“起京兆府,尽陇右道”。十道的排列,贞观十三年大簿以陇右道居六,此书却移至最后,以示其沦丧。书中记述重点为“四十七镇”,表明其所瞩目者是“强侯傲而未肃”。十道区划与藩镇割据不相一致时,该书承认既成事实,又刻意于其间的“攻守利害”。申、光二州,本隶淮南道。蔡州,本隶河南道。自李希烈至吴元济据淮西以来,申、光二州皆为蔡州节度使的支郡,故书中即以申、光二州归入河南道。原属淮南道的濠、泗二州归于徐州,李吉甫从“攻守利害”考虑,认为十分不妥,因立专篇记徐泗节度使,强调其“南控埇桥,以扼汴路,故其镇尤重”。同时,又指出濠州为淮南之险,贞元元年越淮割地隶属徐州,朝廷几失淮南之地,就是“昧于疆理之制所由致也。”(卷九《濠州》)《元和郡县图志》在十道区划之下,分府或州、县,分别叙述,大致包括这样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府、州沿革。该书以唐代为主,兼及历代变迁,不同于《禹贡》、《汉书·地理志》等只记沿革,不记当时。记述当时,凡其地军事意义显著,则大书特书。其二,府、州户数、乡数。户口之丰耗,虽为历代所重视,但各地理书都是一朝只记一次统计数。唐代户口统计,至少进行过三次,该书记录了前后两次的统计,即“开元盛世”的户口和“元和中兴”时户口。两相对照,可见“安史之乱”前后黄河流域残破的实际以及其间盛衰的转变。其三,府、州境界及四至、八到。“八到”是该书首创,先记至上都长安和东都洛阳的里数,再记到邻近各州的里数,道里颇为清楚、明细。沿途地理形势,另有记述。此中,兼有某些域外的交通道路。其四,物产、贡赋。此前一些地理书也记物产,但记贡赋则是该书新立项目,扩大了记物产的范围。所记贡赋,主要是玄宗开元年间的旧规。其记物产、贡赋,多着眼于军需和财政收入两项。其五,府、州属县的沿革、山川、名胜。其中,以记农田水利和水利交通为多,并十分注意山川形势的军事意义。该书征引前人著述上百种,其中地理书约占一半,现今大都亡佚,四库馆臣称“此书为最古,其体例亦为最善”,开启了北宋诸多地理总志之先。该书最初的刻本是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张几仲用程大昌的抄本刊刻的,但该刻本早已不传。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武英殿聚珍版,是经四库馆臣校勘考订后刊排的。嘉庆元年(1796),孙星衍又刊行有“岱南阁丛书”本。光绪十三年(1887),王灏编辑《畿辅丛书》,又据孙星衍本翻刻,依武英殿本补其缺漏。光绪六年(1880),金陵书局初刊本祖本是清代抄本,刊刻时经过校勘,又吸收了武英殿刊本所长,1983年,中华书局据以校点出版,并参校了北京图书馆特藏善本等四种,又附以缪荃孙所辑《阙卷逸文》三卷。

猜你喜欢

  • 周易爻辰申郑义

    一卷。清何秋涛撰。何秋涛字愿船,光泽人。道光二十五年(1845)进士,官到刑部主事。关于郑玄的爻表之说,清代的惠栋、张惠言等皆有撰述,而王引之、焦循则加以驳斥。作者认为现在所见到的爻表,并非是郑玄学说

  • 易经一谈

    无卷数。清王俶撰。王俶字善思,彭山人。其书大旨以程《传》与《本义》互相发明,不容偏废。坊本依照费、王之次序,已错乱经文。又只载有《本义》而不及《程氏易传》,注不全而解更加艰难,因此遵从朱子十二篇旧有次

  • 颜氏家训注

    七卷。清赵曦明(生卒年不详)注,清卢文弨(1717-1795)补注。曦明初名太润,后易名肃,号瞰江山人,江阴(今江苏江阴县)人。此书曦明原据宋刊本以为注,文弨加以校补而刊行。书后有附录,一为《北齐书·

  • 会语支言

    四卷。清代陆鸣鳌撰。陆鸣鳌字石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官居河南知县。罢官后入书院讲学。此书是作者辑录平时的议论、问答之类札记撰成此编。全书主要内容为以“习静、养生、阑入”等观点来阐述“心性”,内容观

  • 乐律心得

    二卷。清安清翘撰。清翘字翼圣,号宽夫,山西垣曲人,乾隆进士,官陕西三水知县。于学嗜天算,旁及诸子百家,著有《数学五书》、《周易比例》、《矩堂语录》等。《乐律心得》系《数学五书》之一,凡二卷。卷一为论十

  • 尚友录

    二十二卷。明廖用贤(生卒年不详)撰。廖用贤字宾于。此书成于明天启年间。其书体例,略同于《万姓统谱》。搜录古人事实,以韵为纲,以姓为目。其事记载,详略不尽合适,亦无所考证。

  • 易解经传证

    五卷。清张步骞撰。张步骞字乘槎。益阳人。此书为象数派易学著作。作者认为朱熹《周易本义》等书“舍象说理,与易洁静精微之旨不合。玩来氏易,始悟易中错综、中爻与取象之说,又观焦循易林,始悟得旁通之说”。因此

  • 夏忠靖遗事

    一卷。明夏崇文撰。夏崇文字廷章,湘阴(今属湖南人),生卒不详。明成化十四年(1478)进士,官至南京太仆寺少卿,乃明臣夏原吉之孙。夏原吉,字惟哲,历洪武至宣德(1368-1435)五世,累官至户部尚书

  • 小学考

    五十卷。清谢启昆(生卒年不详)撰。启昆字蕴山,号苏潭,江西南康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官至广西巡抚。著作尚有《西魏书》、《粤西金石志》、《树经堂集》等。是编乃补朱彝尊《经义考》之作。依《经义

  • 玩易篇

    一卷。清俞樾撰。作者认为河洛之学久失其传,后人多争讼不已,各立门户。于是作此书以阐发观象玩辞、观变玩占之大义。书分五篇。第一为始画八卦篇。认为伏羲画卦不始于乾坤,而是以艮、巽为始,次为震、坎、离、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