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八识规矩颂

八识规矩颂

一卷。唐代玄奘(600-664)撰。玄奘,俗姓陈,本名曰祎,河南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县南境)人。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他父亲陈惠,却潜心儒学已不再为官了。少时因家境困难,跟他二兄长捷法师住洛阳净土寺,学习佛经,十一岁时就已熟习《法华》和《摩维》。十三岁在洛阳正式出家为僧。此后师从景法学《涅槃》,从严法师学《摄论》,代师升座,分析经文,讲说佛法。隋大业末年,随他二兄去长安,赴成都,听闻宝振讲《摄论》、道基讲《杂心》、惠振讲《八犍度论》。因玄奘为学刻苦,钻研劲头十足,不几年便究通诸部,声誉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在成都受具足戒。后离开成都到外地参学,每到一地讲经说法,言传身教。他讲说过《摄论》、《杂心》等很多佛经,也先后辗转多处访师闻道,深感经讲不同,师说各异。特别是当时流行的《摄论》、《地论》两家有关法相之说不能统一,很想求得《瑜伽师地论》,以求会通一切,澄清思想上的混乱和佛法上的疑点,其所最为重大,最为关心的问题是:凡人能不能成佛?什么时候成佛?经过什么阶段,通过什么手段才能成佛?。贞观三年(629)长安一带饥荒,他趁此机会,私自离开长安,开始了艰苦绝卓的“西行求法”,经历千辛万苦,九死一生的磨难,终于到达了当时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投师于戒贤门下,学习《瑜伽师地论》等经典,法学大增,见识益深且广,使其名声仅次于戒贤。五年后他又游历了印度东、南、西、北处数十国家,广闻博见,法学成熟。重回那烂陀寺后,戒贤大师让玄奘主讲《摄大乘论》、《唯识抉择论》。那烂陀寺的僧人不服,师子光带头发难,攻击玄奘的论点。于是玄奘在沟通大乘学说中的“瑜伽”、“中观”两家论争基础上,著《会宗论》三千颂,得到戒贤大师们的赞许。他又应戒日王的请求,著《制恶见论》一千六百颂。玄奘西行求法历时十七年,行程五万里,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到达长安。携归了大小乘经律论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此外尚有佛像、舍利(佛骨)等佛教文物。唐太宗在洛阳会见了玄奘,要求他据游历见闻,修西域传;并劝他还俗从政,玄奘力辞不受。鉴于此,太宗留他住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提供所需,组织二十余人,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工,成立了专门的译场。从住弘福寺开始译经,直到最后迁住玉华宫,中间经历了十九年,共译出经论七十五部(《大唐西域记》除外),总计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玄奘所译,因他精通梵文,总汇三藏,又亲自主译,所以经文名相的安立,文义的贯练,都十分精到,也矫正了旧译中的许多讹谬,在中国译经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纪元,后人称他是中国四大译经家之一(一说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不空四人;另说为鸠摩罗什、真谛、玄奘、义净四人。)称他的译籍为新译。他还把中国的《老子》译成梵文,把中国流传的《起信论》也译成梵文,传至印度。他还应东印度童子王的请求著了《三身论》三百颂。奉唐太宗之命,口述西域至印度诸国所见所闻,由辩机笔录整理成书——《大唐西域记》十二卷。在玄奘译完《瑜伽师地论》一百卷大部之后,唐太宗应请为其新译诸经做了总序,即后世所传的《大唐三藏圣教序》。玄奘不仅在佛教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在中印两大民族文化交流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总之,就佛教学说来看,他阐扬的“理佛性”和“五种姓”之说,不仅成为后来创立慈恩一派的根本典据,而且其它宗派也多加采用,在中国佛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人称他“三藏法师”或“唐三藏”。就译经来看,开创了中国译佛经的新时代,人称他为佛教译经家。就中印文化交流来看,他通过译著和著述消除了语言障碍,沟通了中印文化,人称他是古代中印文化交流的架桥人。就中国佛教宗派的创立来看,人称他是慈恩宗的创始人。就传道授业来看,他教化的弟子门人很多,最著名的有神昉、嘉尚、普光、窥基和新罗的圆测等人,可谓是誉满东方的一代文化名人。《八识规矩颂》共有四章,文体为七言颂,每章各有十二句。第一章颂前五识,第二章颂第六识,第三章颂第七识,第四章颂第八识。“八识”指大乘瑜伽行派主张的八识,不仅义有别,“体”也有八。后人怀疑此颂为晚唐时“浅学未识之流所作”,归于玄奘名下。尽管如此,《八识规矩颂》对了解大乘瑜伽行学派的学说仍有一定借鉴作用。现有北京刻经处刻本。

猜你喜欢

  • 异林

    一名梅花渡异林,一名支子固先生汇辑异林,十卷。明支允坚(生卒年不详)撰。支允坚,字子固,号梅坡居士,生平事迹不详。此书为支允坚所撰四种书的合刻本,共十卷,其中《轶史随笔》二卷,《时事漫记》三卷,《轶语

  • 太极会通

    六卷。翟衡玑撰。翟衡玑,湖南武冈人。其余不详。此书之说似受道家影响颇深。综观全书之旨,乃“以太极为会归,以图书为大用。而以礼乐为治世之根本。天地之气,不外阴阳,阴阳之发端在礼乐。故治平之术,礼乐为先”

  • 原富

    八卷。英国斯密亚丹(1723-1790)撰,侯官严复(1853-1921)译。斯密亚丹通译亚当为苏格兰经济学家,《原富》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成为科学,斯密亚丹成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1751年他在格拉

  • 礼记审议

    二卷。清叶大庄(?一1898)撰。叶大庄,福建闽县(今闽侯)人,字临恭,号损轩,室名有小玲珑阁(有《小玲珑阁词》)、曼殊庵、偕寒堂(有《偕寒堂校书记》)、写经斋(有《写经斋》文稿等),一作写经堂。同治

  • 大学古本

    ① 一卷。大学述 一卷。大学述问 一卷。明许孚远撰。孚远字孟中,号敬庵,明德清(今浙江德清)人。嘉靖进士,官至兵部左侍郎,有《敬和堂集》。是书首有自序。其说殆近于禅悟,故其释“致知格物”,谓知即明德之

  • 普法战纪

    十四卷。王韬辑撰,张宗良口译。王韬(1828-1897),初名利宾,字紫诠,号仲焜,江苏长州(今吴县)人。道光二十九年(1849)在上海墨海书馆任职。咸丰十一年(1861),因上书太平军,受清廷通辑。

  • 古今万姓统谱

    见《万姓统谱》。

  • 佩玉斋类稿

    十卷。元杨翮(?-1369)撰。翮字文举。上元(今属江苏南京)人。历官江浙行省掾、休宁主簿、江浙儒学提举、太常博士等官。其父刚中,大德间官至翰林待制,有《霜月集》。翮能承其家训。《四库全书总目》评曰:

  • 论语笔解

    二卷。唐韩愈、李翱撰。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文学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封建社会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韩愈是邓州南阳人(今河南孟县),贞元八年(792)及进士第,官至刑部侍郎。愈“文起八代

  • 经说

    ① 一卷。清冉觐祖(详见《易经详说》)撰。此书或录其序或偶论一二条,似乎是偶抄成册,以质正于人,不是定本。觐祖平生以讲学自命,对汉唐诸儒恶之如仇,所以此书宗旨也以研求注疏为戒,深存门户之见。② 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