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助字辨略

助字辨略

五卷。清刘淇撰。刘淇字仲武,号南田,一号龙田,又号卫园,别号南泉山人。确山(今河北确山县)人。因父官山东按察使,故徙家济南。汉军镶白旗人。弟汶,举人,与兄同受知世宗,时有“二难”之目。尚著《周易通说》、《禹贡说》、《堂邑志》、《卫园集》等。《助字辨略》卷首有刘淇自序,述其著述目的和本书体例。他认为虚字对于表情达意十分重要,如果误解虚字,就可能误解文章内容,因此他才从群书中辑录材料成此一编。他把助字分为重言、省文、助语、断辞、疑辞、咏叹辞、急辞、缓辞、发语辞、语已辞、设辞、别异之辞、继事之辞、或然之辞、原起之辞、终竟之辞、顿挫之辞、承上、转下、语辞、通用、专辞、仅辞、叹辞、几辞、极辞、总括之辞、方言、倒文、实字虚用等三十类。其训释体例凡六:“曰正训,曰反训,曰通训,曰借训,曰互训,曰转训。”“正训如‘仁者人也’,义者宜也’是也。反训如‘故’训‘今’,‘方’训‘向’是也。通训如‘本犹根也’,‘命犹令也’是也。借训如‘学之为言效也’,‘斋之为言齐也’是也。互训如‘安’训‘何’,‘何’亦训‘安’是也。转训如‘容’有‘许’义,故训‘可’;‘犹’有‘尚’义,故训‘庶几’是也。”是书搜辑材料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先秦到元代的经传、子史,以及诗词、小说等无所不包。唯“元曲助字,纯用方言,无宜阑入。他日别为一编,以附卷尾”,然是编并未完成。《助字辨略》尚辑录少数方俗语词,如卷二“成”字条曰:“高观国《凤栖梧词》:‘不成日日春寒去’,‘不成’犹今云难道,宋人方言也。”卷五“剧”字条曰:“《说文》云:‘尤甚也’。《世说》:‘今日与谢孝剧谈一出来’。‘剧’犹快也。‘一出’犹云一番,方言也。”《助字辨略》共收476字,按平上去入四声分部编次,上平声卷一,下平声卷二,上声卷三,去声卷四,入声卷五,各卷复以平水韵为序。是书所收虚字数量颇多,搜集材料的范围相当广泛;对虚字意义用法的训释往往颇为精当深刻;引证亦较为丰富。清钱泰吉《曝书杂记》评价是书云:“先秦两汉旧籍,引据该洽,实为小学书之创例。……近时王伯申尚书著《经传释词》十卷,其撰著之意,略同此书,诂训益精密,然创始之功,不能不推刘君也。”是书刘毓崧跋语云:“此书所推阐引证,有较《释词》更详,可补其未备者,如‘遐不’与‘瑕不’皆系‘何不’之意;‘不遐’与‘不瑕’皆系‘得无’之意;‘薄污我私’、‘薄浣我衣’、‘薄言采之’诸‘薄’字系发语词;‘薄言震之’、‘薄言追之’两‘薄’字亦系发语词,是其例也。有与《释词》微异,可存以俟考者,如‘汔’训为‘其’,亦可训为‘期’;‘憗’可训为‘且’,亦可训为‘宁’,是其例也。有其义为《释词》所未述,而犁然当于人心者,如‘其’有‘岂’义;‘固’有‘诚’义,是其例也。有其字为《释词》所未载,而凿然合于古训者,如‘方’有‘将’义,‘方今’有‘向时’之义;‘振’有‘作’义,‘振古’有‘自古’之义,是其例也。然则此书洵足与《释词》相为表里,岂非治小学之士所当宝贵者欤!”《助字辨略》刊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但传播不广,王引之并未获见,《经传释词》未曾参考《助字辨略》,然两书相合处颇多,王书成就亦高乎《助字辨略》,然《助字辨略》自有其特点和价值,刘氏跋语言之甚是。又二书内容各有侧重,所搜辑的词语亦不尽同,刘氏跋语曰:“至于《释词》所述者,上自《九经》、《三传》,下迄周秦西汉之书,而东汉以还,则概从其略。此书所述者,自经、传、诸子、《史》《汉》以外,旁涉近代史书杂说、文字、诗词。盖《释词》以经传为主,故采录不多;此书以助字标名,故胪陈较广,缘体裁小异,斯去取有殊耳。然此书虽搜罗甚富,而断限最严,元曲之词绝不阑入,方音之字,亦不轻收。故详赡而不入于芜,博洽而不流于杂。后之人诚能循其条目,触类旁通,则东汉以后,宋元以前之书,其词气异同均能洞悉,其为功也大矣。”《助字辨略》亦存在严重缺点,如对所收词语往往不能穷源竟委;引证的材料往往并非是最早的;误释之处颇有之,其精审逊于《释词》多矣。是书初刻于康熙五十年(1711年),后有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咸丰五年(1855年)刻本,是三本分别称为卢氏刻本、国氏刻本及高氏海源阁本。民国时有文学社据海源阁本所排印之巾箱本。杨树达之弟季常曾刊刻,时在1939年。开明书店亦印过两版。解放后,有中华书局章锡琛校注本,初版于1954年。校注本附《助字辨略索引》,读者可按笔画查字,颇为方便。

猜你喜欢

  • 康茂园行述

    一卷。清康亮钧述。亮钧,山西兴县人,荫生,官至顺德府知府,其他事迹不详。此书所记为其父康基田(1728-1813)事迹。基田字仲耕,号茂园,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进士,官至江南河道总督,因事革职,

  • 御定执中成宪

    八卷。清爱新觉罗·胤祯(详见《御纂孝经集注》)敕撰。是书于雍正六年(1728)始撰,雍正十三年(1735)书成奏进,宣付武英殿校刊,乾隆三年(1738)完成,御制序文颁行。前四卷录尧以来至明孝宗之嘉言

  • 今古学考

    二卷。廖平撰。有《尚书今文新义》一卷,详见“《尚书今文新义》条”。《今古学考》是廖平治经学的奠基之作。廖氏经学六变之初,始于《今古学考》,因此该书持论最为平正。全书大旨以《礼记·王制》一篇为根据,主《

  • 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见《证类本草》。

  • 乐府原

    十五卷。明徐献忠(1493-1569)撰。徐献忠字伯臣,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嘉靖四年(1525)中举。本书选取汉、魏、六朝乐府古题,各为考证,并录原文而释其义。但所见肤浅,而又索解太过穿凿。如:杜氏

  • 隶辨

    八卷。清顾蔼吉(生卒年不详)撰。蔼吉字畹先,号天山,又号南原,长洲(今江苏吴县)人。以岁贡生充书画谱纂修官,任仪征教谕。善画山水,精缪篆八分书。顾氏《自序》云:“《隶辨》之作,窃为解经作也。字不辨,则

  • 周易宋氏注

    一卷。东汉宋衷撰。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宋衷《后汉书》无传,《三国志》虞翻传及刘表传注中作宋忠。宋衷字仲子,南阳章陵(今河南南阳一带)人。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称宋衷《易注》凡九卷,七录、七志作十卷。

  • 河北通志稿

    四十七卷,附目录一册。河南通志馆修,民国王树楠、张国淦等纂。王树楠(1857-1936),字晋卿,晚号陶庐老人,河北新城县人。十六岁中秀才,二十一岁入省城保定府莲池书院读书。同治十三年(1874),他

  • 历朝闺雅

    十二卷。清揆叙奉敕纂。揆叙(1675-1717),字恺功,纳兰氏,正黄旗满洲人,大学士、康熙朝宰相纳兰明珠之子,诗人纳兰性德之弟,女诗人纳兰氏之兄。康熙三十五年(1696),由二等侍卫特授翰林院侍读,

  • 梅岩文集

    十卷。宋胡次焱(约1270年前后在世)撰。胡次焱,字济鼎,号梅严,晚号余学。江西婺源人,生卒年不详。其先祖本李唐宗室,五代时育于胡,因此姓胡。咸淳四年(1268)进士,官贵池县尉。宋亡,奉母归,教授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