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古书疑义举例五种

中华书局1956年将《古书疑义举例》、《古书疑义举例补》、《古书疑义举例续补》、《古书疑义举例校录》、《古书疑义举例增补》五书汇为一编,名《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清俞樾撰。俞氏生平见“广雅释诂疏证拾遗”。周秦两汉之书,其造句用词多与后世不同,此书归纳其例,有“上下文异字同义例”、“上下文同字异义例”等,凡五十一例。归纳古书讹舛之例,有“两字义同而衍例”、“两字形似而衍例等,凡三十七类。全书总八十八例。是书向受学者高度评价。刘师培曰:“幼读德清俞氏书,至《古书疑义举例》叹为绝作。以为载籍之中,奥言隐词,解者纷歧,惟约举其例,以治群书,庶疑文冰释,盖发古今未有之奇也。”(《古书疑义举例补》)姚维锐曰:“尝读德清俞樾所著书,独喜其《古书疑义举例》,援引详明,条理精密,昭然发千古之蒙;老马识途,所以迢迪来学者,至矣。”(《古书疑义举例增补》)《古书疑义举例》的价值还在于它是我国传统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按训诂学传统归纳造句用词规律的文法修辞著作。梁启超曰:“荫甫发见出许多古人说话行文用字之例(卷一至卷四),又发见出许多后人因误读古书而妄改或传钞讹舛以致失真之例(卷五至卷七)。上半部我们可以叫他做‘古代文法书’,下半部可以叫他做‘校勘秘诀’。”(《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眉叔的《马氏文通》是仿效拉丁语法研究古汉语语法的专著,在对古书用词造句的分析上,王俞之学对马氏是有很大影响的,梁启超即谓:“眉叔是深通欧文的人,这部书(案《马氏文通》)是把王俞之学融会贯通之后,仿欧人的文法书把语词详密分类组织而成的。”(《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古书疑义举例》亦有疏漏与不足,例如缺乏较高度的理论概括、编排体例不尽科学、某些立论不尽精当等。《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之作有《古书疑义举例补》一卷,近人刘师培撰。刘师培(1884-1920)字申叔,号左庵,江苏仪征县人。1903年在上海晤见章太炎,赞成“光复”,改名光汉。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举人。1909年为清官僚端方所笼络,入其幕。辛亥革命后,受阎锡山荐,袁世凯任为参政院参政,入筹安会,作《君政复古论》,助袁复辟帝制。后流寓天津,继任北京大学教授。家传文字训诂之学,宗古文经,尤长以字音推求字义,用古语明今言,用今言通古语。著《周礼古注集疏》、《周书补正》等七十四种,近人辑刻为《刘申叔先生遗书》。刘氏前言云:“近治小学,窃师其例,于俞书所未备者,得义数十条,以补俞书之缺,续貂之讥,讵能免乎!”刘氏所补有“两字并列系双声迭韵之字而后人分析解之之例”、“两字并列均为表象之词而后人望文生训之例”、“二义相反而一字之中兼具其义之例”等凡十一例。是书乃1907年刘氏二十四岁时所作,因为少年之作,故析句或不甚精当。洪诚《训诂学》曰:“刘师培在他的《古书疑义举例补》里面提出‘二语相联,字同用别’之例,而在仅有的一个例句中说解竞误。……刘氏此书为少年之作,析句未精。”《古书疑义举例续补》二卷,近人杨树达撰。杨树达(1885-1956)字遇夫,湖南长沙人。曾留学日本。历任北京师大、清华大学、湖南大学教授。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著《词诠》、《高等国文法》等多种。《续补》体例一仍俞书之旧,所补有“以制物之质表物例”、“人姓名之间加助字例”、“二字之名省称一字例”等凡二十八例。《古书疑义举例增补》一卷,近人姚维锐撰。其引言曰:“近人仪征刘师培申叔,长沙杨树达遇夫,于是书皆相继有所增辑,足以补俞氏之缺,意甚善也。不佞学惭窥豹,义存识小,谬欲师刘、杨二氏之指,稍事增补,庶亦古人有闻必录之谊与?海内方家,不吝赐教,所深幸也。一九二五,一,二,自记于养老堂。”增补之例有“耦语中异字同义例”、“一字不成词则加助语例”、“助语用无字例”等凡十五例。《古书疑义举例校录》一卷,近人马叙伦撰。马叙伦(1884-1970)字彝初(又作夷初),号石翁、寒香,晚年号石屋老人。浙江杭县(今余杭)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著《说文解字六书疏证》等十余种。其引言曰:“德清先生《古书疑义举例》,发蒙百代,梯梁来学,固县之日月而不刊者也。讽籀所及,小有怀陈,爰记札端,以待商兑,敢方著粪,非比续貂;兹从迻录,付之梓人。一九一八年六月叙伦谨识。”是书对《古书疑义举例》或增补辨析,或驳正俞书之误。俞书“倒句例”曰:“古人多有以倒句成文者,顺读之则失其解矣。《僖二十三年左传》:‘其人能靖者与有几?’《昭十九年》:‘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皆倒句也。”马氏谓:“‘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是倒字用法,非倒句也。”俞书“一人之辞而加曰字例”曰:“亦有非自问自答之辞,而中间又用‘曰’字以别更端之语者。”马氏谓:“所举之辞,其又用‘曰’字者,盖当读为‘唯’。”《古书疑义举例》七卷,有光绪间宏达堂刊本。民国甲子(1924年)长沙鼎文书社刊本,汇《古书疑义举例》七卷、《补》(刘)一卷、《续补》(杨)二卷、《校录》(马)一卷,为一函。1956年中华书局《古书疑义举例五种》增收姚氏《增补》,是本最为通行。

猜你喜欢

  • 乡党类纂

    三卷。清谭孝达撰。孝达字云初,四川涪州(今四川涪陵)人。是书首有孝达自序,次为凡例。是书大都纂辑旧说,不参杂己见。中附有图谱,来源于《钦定仪礼礼节图》、《周礼礼记礼器图》。书后附有龚元玠所增删的《孔子

  • 三易洞玑

    十六卷。明黄道周(生平详见《易象正》)撰。书名“三易”,是说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和孔子之易。“洞玑”者,玑衡本是测天之器,在此是表以《易》测天而毫无差错。所以此书也就是约天文历数而归之于易。第一卷至第三

  • 金匮要略心典

    见《金匮心典》。

  • 魏书

    一百三十卷。魏收(506-572)撰。魏收,北齐史学家,字伯起、小字佛助,钜鹿下曲阳(今河北晋县)人。他经历北魏,东魏,北齐三个王朝。魏收在北魏时任太学博士、主客郎中,经东魏到北齐时为中书令兼著作郎,

  • 律吕新书笺义

    二卷。附《八音考略》一卷。清罗登选(生卒年不详)撰。罗登选衡山(今属湖南)人。是书取用蔡元定《律吕新书》并为之作注释,书中所引推步算术之类,尤为牵强附会。书末附有《八音考》一卷,也无甚创见。是书于《四

  • 玉堂嘉话

    八卷。元王恽(1227-1304)撰。王恽字仲谋,号秋涧,卫州汲县(今属河南)人。生平事迹详见《承华事略》。王恽中统二年(1261)任翰林修撰、知制诰、兼国史馆编修官,后调官晋府。至元十四年(1277

  • 高明县志

    十八卷首一卷。清于学修,黄之壁纂。于学,江南吴县(今江苏苏州市)人,监生,知县,康熙二十二年(1684)任。旧志始于嘉靖间,康熙八年(1669)县令鲁杰复修,十一年(1672),清朝廷诏令所在有司各辑

  • 龙安府志

    十卷,清邓存咏纂修。邓存咏,江西人,进士,曾任龙安府知府。龙安自康熙、乾隆以来,修郡志者,只存草稿,未及梓行。至邓守乃莅任,锐意搜集而为此。《龙安府志》道光二十二年(1842)刻本,共十卷,分为:卷一

  • 陈拾遗集

    十卷。唐陈子昂(661-702)撰。陈子昂,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射洪)人,光宅进士,文学家、诗人,官至右拾遗,后被贬军曹,罢职归侍。子昂聪明好学,机警过人,博览群书,精通典籍。主张任用贤能,整饬吏

  • 春秋左传释人

    十二卷。清范照藜撰。照藜字乙青,号井亭,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乾隆丙午(1786)举人,官直隶五河县知县。《左传》中人名很繁杂,有一人数名,给读者造成很多困难。范照藜此书对《左传》中王侯君公以及卿大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