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古玉图谱

古玉图谱

一百卷。作者不详。是书主要内容为记载古代各种玉器。旧本题宋龙大渊等奉敕撰。《宋史·艺文志》不载此书,他家著录者也不曾涉及。尤袤《遂初堂书目》有谱录一门,但也无是书之名。元代朱泽民《古玉图》也未谈曾见过此书。是书前列修书诸臣职衔,以史传考证,错谬之处不胜枚举。是否为龙大渊等撰,可疑之处有十二点:一、按宋制,凡修书处有提举、监修、详定、编修诸职名,从无总裁、副总裁之称。二、龙大渊本为武官,不应领修纂之事,况目龙氏于乾道四年去世,此书作于淳熙3年,其时龙氏已去世九年。三、修纂者中宇文粹中列衔为翰林直学士,考南宋《馆阁录》及《翰院题名记》,从乾道至淳熙年间根本无有此人。四、是书前列的主要编纂者曾觌,绍兴年间为建王内知客,后加少保、醴泉观史,而是书对曾氏列衔仅称检校工部侍郎,考《宋志》,书中只有检校尚书,从无检校侍郎的职衔。五、是书前列的主要编纂者张抡,《武林旧事》称知阁张抡,是个武官。而是书列其衔作“提举徽猷阁”,与张抡所任职衔不符,显然是因知阁而附会的职衔。六、是书前列主要编纂者张青,称其职衔为提举皇城司事,考《宋志》,皇城司只有干当官,无提举之名,其职衔与《宋志》不符。七、是书主要编纂者士禄列衔称带御器械忠州防御史、直宝文阁,主要编纂者叶盛列衔称带御器械汝州团练使、直敷文阁。这二人所列职衔均为武职,然而直阁为文臣贴职,南宋没有文臣加武职之例。八、宋南渡之后没有礼仪院之名,可是书主要编纂者钱迈选却列其职衔称太常礼仪院使,可谓无中生有。九、《书画谱》引陈善《杭州志》载刘松年于宁宗朝进《耕织图》,皇帝赐与金带,是书作于淳熙初年,距宁宗即位尚有二十年,已云赐金带,可见谬误之甚。十、《绘图宝鉴》称是书主要编纂者李唐官成忠郎、画院待诏,而此书却列其官职为儒林郎,官职不符。况且李氏时年已近八十岁,淳熙至建炎五十年,李氏不应尚在。十一、《画史会要》称是书主要编纂者马远为光宁朝待诏,陈善《杭州志》称是书主要编纂者夏圭为宁宗朝待诏。今淳熙初已有其名,时代不符。十二《宋志》枢密院无都事,工部无司务,文思院只有提辖、监管、监门诸职,没有掌院之名,与是书所列之职衔种种不合。总之,以上种种背谬之事,完全可以证明是书为后人假托无疑,究竟何人假托已不可考。《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据内府藏本列为存目。现存有乾隆四十四年江氏刊本,孙渊如有旧钞宋时原进官本三十二册。

猜你喜欢

  • 二十一史论赞

    三十一卷。明沈国元编辑。国元字飞仲,吴县(今属江苏苏州)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二十一史论赞》摘录二十一史“论赞”,加以圈点评识。读书有崇祯十年大来堂刻本传世。

  • 诗经字考

    二卷。清代吴东发(1747-1803)撰。吴东发字侃叔,号耕庐,又号芸父,海盐(今浙江省海盐县)人,诸生。东发潜心经术,深于《尚书》,亦工书画,尤好金石文字。尝从钱大昕游,书室名“遵道堂”。诗文奇古,

  • 苻子

    一卷。原题晋苻朗(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苻郎,字元达,略阳临渭(今属甘肃秦安东南)人,《晋书》有传。撰有《苻子》数十篇。《隋书·经籍志》于道家类著录《苻子》二十卷,《旧唐书·经籍志》著录三十卷,

  • 张文忠集

    十九卷明张孚敬(1475-1539)撰。孚敬,字秉用、后更字茂恭,初名璁,浙江永嘉人。著有《奏对稿》、《谕对录》(向《四库总目》)并传于世。另有《论对录》。其生平可参《论对录》。孚敬以议礼得君,故其著

  • 史通

    二十卷,唐刘知几撰。刘知几(661-721),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著名历史学家。20岁举进士,授获嘉县主簿,潜心经史诸子及杂记小书。武则天临朝时,下制九品以上各言时政得失,刘知几上表陈四事,

  • 来斋金石考

    三卷清林侗撰。林侗(1627-1714),字同人,侯官(今福建闽侯)人。喜好搜集金石,曾游长安,于淳化山中得汉甘泉宫瓦;又携带拓工,在唐昭陵等陪葬地,拓得唐李靓等人的碑刻十六块。本书所著录,都系其所自

  • 程梅轩集

    四卷。程从龙(生卒年不详)撰。从龙字登云,别号汉章。嘉鱼(今属湖北)人。元末隐居教授。入明不仕。终生布衣。此集为其孙鉴所编。前有其门人李德庸序,及从龙小传。另有王进、王恺二人序及鉴跋。跋称从龙著作散佚

  • 毛诗沈氏义疏

    二卷。北周沈重(500-583)撰,清马国翰辑。沈重生平及著述见前条。是书较王谟辑本收取较宽。有《玉函山房辑佚书》本。

  • 历代史论二编

    十卷,明张溥(1602-1641)撰。张溥太仓(今属江苏)人,初字乾度,改字天如,号西铭。嗜学成癖,所读书必手抄七遍,名读书处为“七录斋”。崇祯(1628-1644)时举进士,官授庶吉士。崇祯初,又集

  • 江阴忠义录

    十四册。清末江阴人公辑。该书记咸丰十年(1860年),江苏江阴被太平天国军攻陷时所有殉难士女,达十余万人。第一册为上谕、奏疏、列传,第二至第十二册分列九十案,第十三册为有案与漏案之士民补遗,第十四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