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唐代今字尚书残卷

唐代今字尚书残卷

敦煌本今字《尚书》残卷三,甲卷为《尧典》,乙卷为《禹贡》,两篇都残缺不全。丙卷为《周书》,今存残卷从《多方》起,至《立政》后题而止。甲、乙两卷都是唐高宗以前的写本,丙卷“基”字缺笔,可以肯定是唐玄宗时的写本,卷内几乎没有古字,全为唐代楷书抄写。但这些唐代今字《尚书》都是在天宝三年(744年)卫包尚未改定古文《尚书》为今文《尚书》以前的古卷。这说明在唐玄宗天宝年间以前,就已经有唐代楷书抄写的《尚书》存在了。清代学者阮元在《尚书注疏校勘记序》中已经谈到过这个问题,他说:“《新唐书·艺文志》云:天宝三载,诏集贤学士卫包改古文从今文,说者谓今文从此始,古文从此绝。殊不知卫包以前未尝无今文,卫包以后又别有古文也。《隋书·经籍志》有古文《尚书》十五卷,今字《尚书》十四卷,又顾彪《今文尚书音》一卷,是隋以前已有今文矣。盖变古文为今文,实自范宁始,宁自为集注,成一家言,后之传写孔《传》者,从而效之,此所以有今文也。”阮氏所言极是。当西汉时期从孔壁中得到古籀文《尚书》时,孔安国尚以今文读之,因汉人多不识古籀故也。从六朝至隋,中国字体亦由隶书向楷书演化,人们也渐不识隶书之体,故唐玄宗天宝三年方诏令卫包改隶古为楷书,这也是经典传授的必然规律。这三卷《尚书》中之文字,既不同于唐以前之古字,也不尽与唐代楷书相同,大概为天宝以前民间私改古文《尚书》为今文时的抄本。它的出现,对于人们研究《尚书》在传授过程中字体的变化,有着重大的参考价值。唐代今字《尚书》残卷为敦煌卷子本,今存巴黎法国国家图书馆。

猜你喜欢

  • 河防记

    一卷。元欧阳玄撰。欧阳玄,字原功,浏阳(今湖南省浏阳县)人。初为国子博士,升国子监丞。致和元年迁翰林待制,兼国史院编修官,诏修辽、金、宋三史。元顺帝至正二年归德府睢阳县黄河为灾,三年河决白茅口,四年河

  • 寓庵集

    八卷。元李庭(1194-1277)撰。庭字显卿,华州(今属陕西)人。年十六举进士。金末避兵商邓山中。后辟为陕右议事官,迁陕西讲议。至元七年(1270)授京兆教授。所著《寓庵集》前三卷为诗(五言古诗、五

  • 易筌

    六卷。附《论》一卷。明焦竑(1541-1620)撰。竑字弱侯,号澹园,应天旗手卫籍,山东日照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第一,授翰林院修撰,不久迁东宫讲读,后谪福宁州同知,事迹详《明史·文苑传》。该

  • 武宁县志

    ①十卷,清冯其世修,汪克淑等纂。冯其世,字际生,湖北云梦人,恩贡出身。顺治十八年(1661)署任武宁知县。康熙初年,冯其世从事续修县志,至康熙五年(1666)书成付梓。卷一曰建置、沿革,卷二曰县署,卷

  • 半隐集

    十卷。明陈衡(约1431前后在世)撰。陈衡,字克平,淳安(今浙江淳安县)人。明永乐十五年(1417)举人,官亳州学正。著有《半隐集》。是集凡十卷。其中序四卷,记一卷,说一卷,诗四卷,末附杂文及陈衡外甥

  • 柴墟斋集

    十五卷。明储巏(1457-1513)撰。储巏字,静夫,号柴墟,泰州(今江苏泰州市)人。明成化十九年(1483)进士第一,授南京吏部主事,历户部左侍郎,改吏部。著有《柴墟斋集》是集为储巏曾孙储耀所刻,凡

  • 常山县志

    六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李瑞钟修,朱昌泰纂。李瑞钟,常山县知县。此志为光绪十二年(1886)刻本。全书六十八卷,首一卷,末一卷,分为:卷一至九为地舆志,卷十至二十为建置,卷二十一至二十三为风俗志,

  • 续修云林寺志

    八卷。清沈彪纂。沈彪,仁和(今浙江杭州)人,翰林院编修。灵隐(位今杭州市)为浙江首刹,自韩昌黎始为寺纂志,其后有孙治、吴门徐增修成《灵隐寺志》。清康熙皇帝赐“云林”匾后,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厉鹗之续修

  • 经解筹世

    九卷。清李扬华撰。李扬华,字潜先,湖南清泉(今湖南衡阳市)人,生卒年不详,唯知其为同治庚午(1870)年举人,曾官至兵部主事。是书首有武廷珍序、自序、及凡例。该书原名《经解条分》,旋改为今名。作者认为

  • 西清笔记

    二卷。清沈初撰。沈初,号云椒,浙江平湖人。清大臣。乾隆进士,官至户部尚书。有《兰韵堂集》。是书分恩遇、典故、文献、职志、名迹、庶品等类,记述内庭见闻,有些史事其它史书未见记载,如于敏中欲谥文襄,裘曰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