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夏小正校正

夏小正校正

二卷。清孙星衍(详见《尚书今古文注疏》辞条)撰。书首有自序,略言:“夏时古书,存者惟《尚书·禹贡》、《甘誓》及《山海经》,(今晋梅赜所造《五子之歌》《允征》,后刘炫所造《连山》,皆不足征)。孔子欲行夏时,又曰吾得夏时,其书有《夏小正》在《大戴礼记》中,蔡邕《明堂月令论》云:‘《戴礼夏小正》传曰:阴阳生物之候,今本误作后,王事之次,则夏之《月令》,如所云,则《夏小正》,宜与《明堂》、《月令》,同在礼家’大戴之记,述而不作,传文古质,宜有所受,出于先秦孔子之徒,而不可考。隋时得《夏小正》专行本,见于《经籍志》,诚如傅崧卿言,隋重赏以求逸书,进书者离析篇目为此。传本今刊在《通志堂经解》中,崧卿序称所见有关浍本,有集贤《大戴礼》版本;今本有明沈泰校《大戴礼》刊本,前有宋韩元吉序,与傅引集贤本无异;但传本加时于月,离传于经,则将增其本文,沈本以经系传,又有脱字,关浍本往往错简,《玉海》所载经文,亦有脱误;近世有《五礼通考》,卢氏见曾、毕氏沅刊本;而庄大令述祖,于此学尤深,为《夏小正说义》及《音义》,因合诸家异文,校刊此本,升经抵格,以传低行,不增不漏,参求其是,以贻学者”。末题“嘉庆三年(1798)青龙在戊午,斗初昏建丁之节,序于兖郡,分巡使者署中,阳湖孙星衍撰”。是书卷上自“正月启蛰”至“六月鹰始挚”传,卷下自“七月秀灌苇”至“十二月陨麋角”传,后列《经文正字音义》(末有跋,谓文字之误始于正书)及《夏小正》傅崧卿本,并序《玉海》本《夏小正》经文。案《夏小正》,《大戴礼记》三十九篇之一,文字古质,所记气候合于中原,断非汉以后人所能造。是书合宋以后诸本相校,务求其是。所注皆与所见本与集贤本异者,如此本经文“初岁祭耒始用畅”,诸本“始用畅也”,皆为传文,是书则为经文,而改“其用初云尔”在“畅也者终岁之用祭也”上,并注明今从集贤本,而以“始用畅”为经文。汪氏《大戴礼记补注》本,亦以“始用畅”为经而多一“也”字,以孙氏注考之,则集贤本沈本均有“也”字,傅本无,黄氏《分笺》则仍列“始用畅也”文于传。孙氏参校诸本,明辨是非,颇具苦心。王聘珍《大戴礼解诂》,则专从旧本,而不信武英殿校本及类书本。就其书细核,则旧本可从者正多,可不用武英殿校本及类书本,是从集贤本颇多,似即旧本。是书有嘉庆三年(1798)刻本,《岱南阁丛书》本。

猜你喜欢

  • 甫里集

    二十卷。唐陆龟蒙(?-881)撰。陆龟蒙生平见《笠译丛书》(辞目)。他一生著作颇富,其载于《笠译丛书》者卷帙无多。即《松陵集》亦仅倡和之作,不为赅备。宋宝祐间,叶茵始搜采诸书,得遗篇一百七十一首,合二

  • 地理玉函纂要

    二卷。无撰者姓名。“玉函”之名,相传本于唐邱延翰之书。然其书久已不传,而此书又托“玉函”之名作“纂要”,说明其书实非古籍。书中设有诸图,又杂以三合长生之说,末附《青囊经》的口诀及“捉心印、造理赋”数条

  • 大易法象通赞

    七卷。元郑滁孙撰。滁孙字景欧,处州(今浙江丽水)人。宋景定间(1260-1264)进士,曾知温州乐清县,迁宗正丞、礼部郎官。入元以后,因推荐而被授予集贤直学士。《元史·儒学传》具载其事迹,可参看。该书

  • 海棠

    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子思子

    一卷。南宋汪晫(详见《曾子》)编辑。此书成于庆元、嘉泰(1195-1204)间。汪晫孙汪梦斗于咸淳十年(1274),将此书和《曾子》献于朝廷,赠官通直郎。子思(前483-前402),名伋、字子思,孔子

  • 周易图说

    二卷。元钱义方(生卒年不详)撰。义方字子宜,湖州(今属浙江)人。尝举进士,其仕履不详。该书成于至正六年(1346)。上卷列7图,下卷20图。认为《河图》是作《易》之本,非兼取《洛书》。复认为朱熹《周易

  • 销夏录旧

    五种,十卷。清管廷芬编。管廷芬,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曾编有《花近楼丛书》。咸丰年间,时值战乱,杭州被围,《销夏录旧》是管廷芬在围城中所录,五种为:清俞思谦《全唐诗补遗》一卷并附录、日本河世宁《全唐诗逸》

  • 韵编

    见“中州乐府音韵类编”。

  • 京氏易传

    三卷。西汉京房(前77-前37)撰。京房字君明,东郡顿丘(今河南清丰西南)人。京房本姓李,推律自定为京氏。早年受《易》于焦延寿,汉元帝时以言灾异得幸,后为石显等所嫉,出为魏郡太守,卒以谮诛。京房是汉《

  • 翠楼集

    三卷。清刘之份编。之份,字平胜,里籍、生卒年均不详。是集凡三卷。系明代闺阁诗选。其中,《初集》、《二集》、《新集》各一卷。并于所录诗作之前,将作者之族里等情况别编介绍之,有助于增强对闺阁诗人及诗作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