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尚书纪疑

尚书纪疑

四卷。清黄冕撰。黄冕字服周,湖南长沙人,生卒年不详。黄冕对于《尚书》,不论今、古文,皆认为有错简、脱简,便随意拼凑补缀,比之南宋王柏更为狂妄。只是黄冕不认为《古文尚书》是伪书。根据《朱子语类》,黄冕说朱熹怀疑《孔传》,但不是怀疑经书本身。黄冕还根据《左传》“率彼天常”,《孟子》“造攻自牧宫”,就断言作伪者若撦舍经传,就应当不遗一句,不易一字。只是黄冕认为只有《金縢》一篇是伪造的,黄冕称《汉志》所云“后又亡其一篇”者,即《金縢》,今之《金縢》,非伏生真本,乃其后学造以足二十八篇之数者,在当世已不能行,故《汉志》少一篇。至于《金縢》误传下来的原因,则是东晋梅赜喜其多而误收进来的,则可谓胡说八道了。本书现存世者为传抄本。

猜你喜欢

  • 滂喜斋丛书

    五十四种,九十五卷。清潘祖荫(1830-1890)编。潘祖荫字伯寅,号郑盦,江苏吴县人。咸丰年间进士,官至工部尚书,卒谥文勤。学识渊博,擅长古籍考证及金石学。丛书汇辑晚清学者著作,共分四函,每函又按四

  • 孟子音义

    ① 二卷。宋孙奭(962-1033)撰。孙奭字宗古,北宋经学家,博州博平(今山东荏平西)人。端拱二年(989年)九经及第,事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曾任国子监直讲等职。师从王彻学习五经。彻死,其门人皆从

  • 三易洞玑

    十六卷。明黄道周(生平详见《易象正》)撰。书名“三易”,是说伏羲之易、文王之易和孔子之易。“洞玑”者,玑衡本是测天之器,在此是表以《易》测天而毫无差错。所以此书也就是约天文历数而归之于易。第一卷至第三

  • 易佣

    十四卷。明文安之撰。安之字铁庵,夷陵(今湖北宜昌)人。天启二年(1622)进士,官至国子监祭酒。事迹具《明史》本人传。该书首列《诸儒著述》,次以伏羲卦位明《易》之数,以文王卦位明《易》之气,又将先后天

  • 道德真经注

    ①见河上公《老子注》。②四卷。初唐李荣(生卒年不详)撰。李荣,初唐元天观道士,号任真子,为高宗、武后间人。撰有《道德真经注》四卷。仅存一至三十六章。旧题称:“元天观道士李荣注”。书分《道经》、《德经》

  • 重编王肯堂笺释图注

    三十一卷。清顾鼎编。顾鼎,江苏娄县人。为清初研究刑律的云游幕僚。王肯堂,明万历南京礼部精膳清吏司郎中,后任福建参政。是书先为王肯堂根据《明律》所作笺注:他集诸家之说,舍短取长,详为注释,并订正坊间私刻

  • 御定星历考原

    六卷。清李光地(详见《周易折中》)等奉敕撰。康熙二十二年(1683)曾命廷臣会议修辑《选择通书》,与《万年历》一起颁行,但二书未能划一,其中尚沿旧说。康熙五十二年(1713),命大学士李光地等对曹振圭

  • 易贯

    ① 十四卷。清张叙撰。张叙字凤冈,太仓人。雍正十年(1732)举人。此书经传次序将“小象”总列于六爻之后,而将“大象”置于《彖传》之前。“小象”置后创自宋吴仁杰,大象置于彖传之前创于周燔。而张叙乃以为

  • 廉平录

    五卷。明傅履礼、高为表(生卒年俱不详)同撰。傅履礼题长芦盐运司知事,高为表题沧州学正,其生平事迹均不详。此书五卷,采辑前代至明代事迹,分类编辑,其中廉录三卷,分卿相、馆阁、宪台、省郎、监司、守令、武臣

  • 湛然堂诗稿

    不分卷。明陈汝(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陈汝,字席珍,江西高安人。生卒年不详。官江西广昌县知县。其自叙诗注云:望五贡荐。盖由贡生起家。是集为其子陈邦纶属陈起元所选定。《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格意颇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