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屈原赋注

屈原赋注

十二卷。清戴震(1723-1777)撰。戴震,字东原,休宁(今安徽休宁)人。著名思想家、学者。乾隆三十八年(1773)任《四库全书》馆纂修官;四十年(1775)赴殿试,赐同进士出身,改翰林院庶吉士。一生喜读书,学识广博,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有深入研究,并精通古音、名物训诂,对经学、语言学均有重要贡献,卓然为一代朴学大师。著作有《孟子字义疏论》、《方言疏证》、《声韵考》、《屈原赋注》、《原善》、《原象》等。后人辑为《戴氏遗书》。戴震中年生活困窘,在困窘中撰成《屈原赋注》。“家中乏食,与面铺相约、日取面为饔飧,闭户成《屈原赋注》”(段玉裁《戴东原年谱》),可见其穷困之中完成著述的工作,精神感人。乾隆十七年(1752)书成,乾隆二十五年(1760)原书刻印问世。此书由三个部分组成,《赋注》七卷,《音义》三卷,《通释》二卷,计十二卷。卷首有卢文弨序,卢序后为戴自序,卷末有汪梧凤跋文。关于《音义》三卷的作者有异说。据《安徽丛书》本《屈原赋注音义》后汪梧凤跋文云:“右据戴君注本为《音义》三卷。自乾隆十七年(1752)秋得《屈原赋》戴氏注九卷读之,常置案头,少有所疑,检古文旧籍详加研核,兼考各本异同,……次成《音义》,体例略拟陆德明《经典释文》也。”按汪氏所言《音义》三卷为汪氏所撰。今通行本删去汪氏跋语。《音义》作者便难以考知。戴氏弟子段玉裁在《戴东原年谱》中说:“(乾隆)十七年三十岁,是年注《屈原赋》成,歙汪君梧凤庚辰(1760)仲春跋云:‘自乾隆壬申秋得《屈原赋》戴氏注读之……可证也……此书《音义》三卷亦先生所自为,假名汪君。’”《屈原赋注》只注释屈原作品二十五篇,宋玉以下楚辞作品不录注。自序称:“今取屈子书注之……名曰《屈原赋》,从汉志也。”可知是依《汉书·艺文志》所确定的二十五篇屈原作品加以注释的。其目次为:《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卜居》、《渔父》。《音义》依《赋注》目次注音。《通释》目次以《屈原故宅》(女媭庙)为首。包括山川、历史、地名、动植物名称等一百零三个条目加以解释。《屈原赋注》的最大特点是:“指博而辞约,义创而理确”(卢文弨《屈原赋注序》)。戴震是有名的朴学大师,善于通过对文学作品章句的训释、名物制度的考订来探求作品的微旨大义,不事臆测,不尚空谈,素以简明见长。如对《离骚》全诗能归纳成十个大段,对每段以简明语言概括段旨。如第四段(“悔相道之不察兮,”至“岂余心之可惩。”)归纳为:“设为退隐之思,言事君虽不得,而好修不变。”颇切文意。对词义的训释亦颇有新见。如对《离骚》中“夏康娱以自纵”。在明汪瑗拨正的解释基础上,能举诗中例子辨明“康娱”为连文,纠正旧说将“夏康”解为“夏太康”的误解。在《屈原赋注·九歌》解题中对每篇作品的背景,写作动机的简要申明,也是过去注释屈原作品所未有的作法。在朱熹《集注》认为《九章》“非必出于一时之言也”的基础上,指出《抽思》作于汉北。对《离骚》一词的含意一反汉人以来说法,提出“牢骚”一声音转说,“《离骚》”犹今人言牢骚。此解未义尽是,但令人耳目一新,受到启发。《音义》三卷,能标出古音读,稽考旧释,多有发明。此书的不足,往往就事论事,偏重故实烦琐考证,忽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论述及艺术成就的阐发。将《河伯》解为屈原表自沉之意,亦属臆测。此书流传较广。版本有: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歙汪氏《不疏园》刊本,北京、湖南图书馆藏。嘉庆二十五年(1820)刻本,吉林省图书馆藏。光绪十七年(1891)《广雅书局丛书》本,浙江图书馆藏。

猜你喜欢

  • 易象汇解

    二卷。明陈士元(见陈士元《易象钩解》条)撰。据《易象钩解》自序,陈士元曾作《易象汇解》二卷。《归云别集》中自五十八卷至六十一卷为《易象钩解》,六十二卷至六十三卷为《易象汇解》。上卷为天文解、地象解、人

  • 欧陂余话

    见《殴陂渔话》。

  • 儋州志

    三卷。清韩佑纂修。韩佑,直隶顺天府大兴县(今北京大兴县)人,监生,康熙三十九年(1700)任知州。旧志修于明万历间县令曾邦泰,康熙二十八年(1689)沈一成再修。康熙四十三年(1704),适中宪贾公有

  • 瓶庐诗钞

    四卷。《词钞》一卷。《文钞》一卷。清翁同和(1830-1904)撰。同和,字叔平,又字声甫,晚号松禅。江苏常熟人。咸丰六年(1856)一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咸丰八年(1858)典试陕甘,授陕西学政。后

  • 群书拾补

    无卷数。清卢文弨(1717-1796)撰,卢文弨生平事迹详见《抱经堂文集》条。《群书拾补》是《抱经堂丛书》中的一部,是一部考证、校订古籍的著作。考订的内容包括:《五经正义表》、《易经注疏》、《周易略例

  • 老子注

    ①二卷。汉河上公注。河上公,汉代人,姓名、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老子注》,又称《老子道德经》、《道德真经注》。先秦诸子研究《老子》一书的史料今存甚少,《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中还可散见残文。

  • 霏雪录

    二卷。明镏绩(生卒年不详)撰。镏绩,字孟熙,先世为洛阳人,后徙于山阴(今山西省山阴县)。其父镏涣,精通《毛诗》,元朝时曾为三茅书院山长。镏绩承其家学,著有《嵩阳稿》、《诗律》以及《霏雪录》等。全书共二

  • 钟评左传

    三十卷。明钟惺(详见《左传文苑》)评点。钟惺评点《左传》,着重推阐其文法,作为士子习举业的读本。该书有明毛晋汲古阁刻本。

  • 匪莪堂文集

    五卷。清刘岩(1656-1716)撰。刘岩字大山,本名枝桂,字月丹,号无垢。江苏江浦(今南京)人。刘岩妙于音律,善绘事,尤喜奕,以善奕名里。后发愤读书,入县学,为诸生。康熙棋进士,入翰林。名震京师,文

  • 春秋心印

    十四卷。明郑銶撰。郑銶,上海(今上海市)人。万历中由贡生任青田县训导。该书取宋人林尧叟《春秋句解》中所作的提要,推广其门目,按类摘取《春秋》经传文字,疏列于下,并杂引诸儒之说,断以己意。卷首列有《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