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广韵

广韵

五卷。宋陈彭年、丘雍等人修撰。是书全称《大宋重修广韵》,简称《广韵》。“广韵”云者,依陆氏《切韵》而广之之谓。《广韵》的修订年代,论者或以为第一次修订于景德四年(1007年),第二次修订于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或以为修成于景德四年,改名于祥符元年。王应麟《玉海》云“景德四年十一月戊寅,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依九经例颁行。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改为《大宋重修广韵》。”我们认为《广韵》的修订工作始于景德四年十一月十五日,祥符元年六月五日完成,并赐改新名曰《大宋重修广韵》。《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云:“宋景德四年,以旧本偏旁差讹,传写漏落,又注解未备,乃命重修,大中祥符四年书成,赐名《大宋重修广韵》。”《提要》除把“祥符元年”讹为“四年”外,其余说法是有根据的。今《广韵》所载景德四年十一月十五日敕牒云:“爰命讨论,特加刊正”,刊正之后方可雕印施行,故《玉海》谓景德四年“崇文院上校定《切韵》五卷”与敕牒所云不合。祥符元年六月五日敕牒云:“俾之摹刻,垂于将来,仍特换以新名,庶永昭于成绩,宜改为《大宋重修广韵》。”说明其时书已修成,故赐以新名,随后就加以雕印,“三年(1010年)五月庚子,赐辅臣人一部”(《玉海》)。景德四年校定时,尚称《切韵》,祥符元年始改称《大宋重修广韵》。《广韵》旧本不题撰人姓氏,以宋丁度《集韵》考之,知其为陈彭年、丘雍等人。《集韵韵例》云:“先帝时,令陈彭年、丘雍因法言韵就为刊益。”王应麟《玉海》(卷四十五)、陈振孙《书录解题》及《宋史艺文志》所言略同。陈彭年(961-1017)抚州南城(今江西南城县)人,字永年。雍熙二年(985年)进士,累官至兵部侍郎。卒赠右仆射,谥文僖。少好学,师事徐铉,深得其传。修订《切韵》成《广韵》之外,又重订顾野王《玉篇》,增加字数,削减注文。宋初犹承唐制,以诗赋取士。陈丘等奉敕撰《广韵》,亦以备当时科举之用。《玉海》卷四十五谓:“以举人用韵多异,诏殿中丞丘雍重定《切韵》。”《广韵》卷首载祥符敕牒亦云:“朕聿遵先志,导扬素风,设教崇文,悬科取士,考核程准,兹实用焉。而旧本既讹,学者多误。必豕鱼之尽革,乃朱紫以洞分。爰择儒臣,叶宣精力,校雠增损,质正刊修,综其纲条,灼然叙列,俾之摹刻,垂于将来。”今所传《广韵》有详本、略本两种。清陈澧《切韵考》卷一云:“今世所传《广韵》二种,其一注多,其一注少。”详略二种,注解字数既相参差,正文亦多寡不同。略本仅载孙愐序。而详本则有陆法言、孙愐二序;孙序后尚附“论曰”一段;并注明隋唐撰集增字及义理释训诸家姓氏;载有景德、祥符敕牒。另外,详本卷末附载《双声叠韵法》、《六书》、《八体》、《辨字五音法》、《辨十四声例法》、《辨四声轻清重浊法》六则,不知为陈、丘刊定时所原有,抑为后人所附加,略本无之。各本正文字数及其序次亦不一致,注释有详略之异;但详略二本之韵目、韵序及反切无别,二本就其性质而言,仍是一种书。《广韵》是《切韵》系韵书集大成著作,它修订唐代韵书而成。它取王仁晌之说,增立“严”韵上去两声韵目“俨”(王作“广”)、“酽”;又采用孙愐之说分出十一韵;韵目的序次及四声相配,则大体采自李舟《切韵》。(有人认为《广韵》并非修订唐代韵书而成,赵少咸即主此说:有人认为《广韵》的韵序是依据《陆韵》,而非《李韵》,曾运乾即主此说。)《广韵》以四声为纲,以平上去入分卷次,平声字多析为上下二卷,全书五卷。分二百零六韵,半声五十七韵,上声五十五韵,去声六十韵,入声三十四韵。详本卷首注收字“凡二万六千一百九十四言”,注解用字为“一十九万一千六百九十二字”。清顾炎武《书〈广韵〉后》云:“今仅二万五千九百二言,注一十五万三千四百二十一字,则注之删去者三万八千二百七十一,而正文亦少二百九十二言矣。”《广韵》韵目下注有“同用”“独用”字样,这是为礼部考试而定。所谓“同用”,指作文应试时,同用各韵可以通押;所谓“独用”则独用各韵不得与别韵相通。唐封演《闻见记》卷二云:“隋朝陆法言与颜、魏诸公定南北音,撰为《切韵》,凡一万二千一百五十八字,以为文楷式;而‘先’‘仙’‘删’‘山’之类分为别韵,属文之士共苦其苛细。国初,许敬宗等详议,以其韵窄。奏合而用之,法言所谓‘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者也。”今《广韵》韵目下所注“同用”“独用”,戴震等认为即许敬宗所详议者;王应麟《玉海》认为为丘雍所订;章炳麟怀疑是晚唐人就孙愐《唐韵》分注的;究为何人所注,已经难以确定了。“同用独用例订立的原则是什么?不少学者都根据封演的说法认为是由于韵窄。事实上恐怕并不如此。比如五支韵,四百字左右,可算一个大韵,然而却和六脂、七之同用;八微才一百多字,是一个小韵,却是独用。细看各韵的同用独用例,很可能和当时的实际语音有关系。否则,即使有了同用独用例,而韵部通用与否的定例和实际音读不符,‘属文之士’不便于记忆,也还是会‘苦其苛细’的”(赵诚《中国古代韵书》)。《广韵》与陆法言《切韵》的不同主要有两点:(一)《广韵》比《切韵》多十三韵。《切韵》的“歌”“哿”“箇”;“真”“轸”“震”“质”;“寒”“旱”“翰”“曷”十一韵各有开合两呼,《广韵》则开合分韵,开口“歌”哿”“箇”,合口“戈”“果”“过”;开口“寒”“旱”“翰”“曷”,合口“”“缓”“换”“末”;开口“真”“轸”“震”“质”,合口“谆”“准”“稕”“术”,较《切韵》多出十一韵。同时,《切韵》“严”韵没有上去声韵相配,《广韵》补足上声“俨”韵、去声“酽”韵。总计遂多出十三韵。(二)韵序有不同。平声蒸、登;覃、谈的位置,《广韵》与《切韵》不同;入声韵与阳声韵相配合的次第,二书亦有不同。从上述区别可见,《广韵》总结了唐代韵书对《切韵》的修订,审音更加精细合理,但就音韵体系而言,《广韵》与《切韵》并没有什么不同。故宫全本王仁晌《刊谬补缺切韵》(王三)是1947年才发现的。前此,完整的《切韵》增修本以《广韵》为最早,《广韵》一书在音韵学史上的地位十分重要。人们一向通过《广韵》来归纳《切韵》的语音系统,考订中古语音,并以《广韵》为阶梯研究古音系统,分析中古以后语音变化。“音韵之学必以《广韵》为宗,其与《说文》之在字书,轻重略等”(黄侃《与友人论治小学书》)。《广韵》繁注本有清初张士俊泽存堂本,是本据汲古阁所藏宋本及徐元文所藏宋本校订重雕,《四库全书提要》云:“此本为苏州张士俊从宋椠翻雕,中间已阙钦宗讳,盖建炎以后重刊。”则泽存堂本所据为南宋椠本也。繁注本另有黎刻《古逸丛书》覆宋本、涵芬楼覆印宋刊巾箱本、涵芬楼所藏景宋写本等。简注本有明内府本、顾亭林刻本、《古逸丛书》覆元泰定本、顾炎武翻刻明经厂本等。顾千里《思适斋集》有书宋椠元椠《广韵》后各一篇,谓泽存堂详本祖于宋椠,明内府及顾氏略本祖于元椠,略本为元人据宋本删削而成。另有曹寅(楝亭)刻本,前四卷据宋椠翻刻,与泽存堂本同,后一卷则据元椠翻刻,属简注本,然与明本、顾本颇有不同。1960年中华书局出版周祖谟校勘之《广韵校本》,殊精审,且最便阅读。

猜你喜欢

  • 论语正义

    二十卷。魏何晏等集解(见《论语集解》),宋邢昺疏。邢昺(932-1010)字叔明,北宋经学家。曹州济阴(今山东荷泽)人。太平兴国(976-984)初,九经及第,授大理评事,后官至礼部尚书。昺博通五经,

  • 生利分利之别论

    二卷。英国李提摩太(详见《西铎》)撰。这是一部经济学方面的专著。李提摩太认为世人竞相言利,而不知利有生利和分利两条途径,所以他撰写此书以说明之。在书中李提摩太论述了利的产生,非独力与现力所能生,他主张

  • 春秋附记

    五卷。清翁方纲(详见《诗附记》)撰。该书是作者考订《春秋》之作,对《春秋》中的文字训诂,以及经义都有所阐发。该书有传抄本,卷首有清嘉庆辛酉(1801)六月朔作者自题。

  • 满城县志

    十二卷。清张焕纂修,贾永宗增修。张焕,浙江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出身贡生,曾任满城县知县,后官至直隶真定、顺德、河间三府漳河同知。贾永宗,字士可,号亦久,大同山阴人,曾任满城县知县。康熙四十三年(17

  • 河运备纂

    不分卷。不著撰人名氏。旧钞本,不分卷。全书共二十余篇:淮安运河考、高宝运河考、瓜仪运河考、丹阳运河考、苏州运河考、浙江运河考、上江运道考、江西运道考、湖北运道者、湖南运道考、汶河考、洸河考、泗河考、沂

  • 医门棒喝初编 二编伤寒论本旨

    《医门棒喝初编》四卷,《二编伤寒论本旨》九卷。清章楠《生卒年不详》撰。章楠字虚谷,会稽(今属浙江)人。因幼年多病而钻研医学,博览群书,取众家之长,颇受《叶天士医案》影响。曾到广东、河北等地求医。《医门

  • 程氏墨苑

    十二卷。明程君房撰。程君房,歙县(今安徽歙县)人,生卒年不详。程氏善制墨,与其徒方于鲁因争名而互相倾轧,结为深仇。程氏之墨,曾被推荐到内廷,进献给神宗,方氏甚恨之。后程氏因杀人入狱而死,实方氏之力。著

  • 成都文类

    五十卷。宋袁说友(1140-1204)编。说友字起岩,号东塘居士。建安(福建建瓯)人。隆兴元年(1163)进士。官同知枢密院,进参知政事。后罢相,以资政殿学士知镇江府。著有《东塘集》。《成都文类》原题

  • 满蒙合壁三字经注解

    二卷。此书为满语、蒙古语、汉语三种文字《三字经》对照本。满语在先,其次为蒙古语,最后是汉语。原汉本为宋王应麟撰,王相注释,雍正末,满州教习陶格译成满文;此书蒙古本为英俊所译成。有道光年间坊刻本。

  • 声韵易知

    四卷。清庄瑶撰。瑶字琪园,山东莒县人。官河南河北道。自序言其官河朔日,按月课试书院,诸生长于试律者固多,而平仄错讹者纷如牛毛,亟思有以正之。然《广韵》、《韵会》、《韵略》诸书,其发明古音者,浅学难究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