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卷。清戴虞皋撰。戴虞皋号遁轩,昆山人。该编原稿共有三四百页,戴虞皋自己认为太繁,于是删减只留存十分之一二。他的儿子戴孙贻又认为过于简单,所以又用原稿补其遗缺即成现在本。该书成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
八卷。《补遗》一卷。元吕诚撰。诚字敬夫。生卒年不详。昆山(今属江苏)人。曾于园林养一鹤,后有鹤自来为伍,园筑来鹤亭,并以名诗集。集中第一卷多岭南诗。第八卷诗内有洪武癸酉纪年。癸酉为洪武二十六年(139
无卷数。不著撰人名氏。全书诠解朱熹的《朱子语类》、《朱子文集》,摘录朱熹《语类》、《文集》中有关内容,分“道体”、“天命”两子目而成。
一卷。清石韫玉(1756-1837)撰。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山东按察使。道光十七年(1837)卒,八十二岁。作《汉书刊讹》一书,他的主旨是想刊《汉书
三卷。唐王绩(585-644)撰。王绩字无功,号东皋子,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初唐诗人。隋名儒王通之弟。其性好学,有奇思。隋时授秘书省正字,出任六合县丞,入唐曾官太乐丞。长期赋闲在乡,纵酒自适。史
八卷。清代张鹏翮(1649-1725)撰。张鹏翮见《忠武志》条。此书摘录前代儒家语录,分七个条目编辑成书,并加上作者本人的评议。七个条目为:“体道”、“致和”、“存省”、“修己”、“治人”、“闲道”、
一百零二卷。清曾廉(1857-?)撰。廉字伯隅,湖南黔阳人。光绪举人。曾在家乡办爱莲书院。政治上反对戊戌变法。此书以《元史新编》为蓝本,讲究所谓“春秋之义”,认为文义可以错而歧,是非不可曲而淆。计本纪
六卷。清杨绳武撰。杨绳武,字文叔,长洲(今属江苏)人。生卒年均不详。康熙五十四年(1715)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有《古柏轩集》、《文章鼻祖》等。本书共六卷,所录六代以前诗文十四篇,各为评注。一《尧典》
一卷。元苏天爵(1294-1352)撰。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今河北正定)人。少师事安熙,吴澄、虞集。泰定元年(1324),擢应奉翰林文字。至顺元年(1330),参修《武宗实录》,任江南行台监察御史。武
四卷。清吴大澂撰。吴大澂,详见《恒轩所见吉金录》条。古吴毛上珍摹刻本。此书光绪十五年(1889)写完,其稿由莫绳孙刻之于吴中,后上海书商又以此本付之影印,所以传的有两个版本。书四卷,著录古玉191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