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扪虱新话

扪虱新话

十五卷。北宋末南宋初陈善(生卒年不详)撰。陈善字敬甫,又字子兼,号秋塘,福州(今福建福州)罗源人。生平事迹不详。据卷首门人陈益序称,陈益自入乡校即闻先生大名,后从其游,成为弟子,知道陈善著有《窗间纪闻》一书,“贯串经史百氏之说,开抉古人议论之所未到”。后改书名为《扪虱新话》,刻版流传。全书以考论经史诗文为主,兼及杂事,分门别类,一事一题,共二百余则。《四库全书总目》谓是书,颇为冗琐,持论尤多舛驳。大旨以佛教思想为正道,以王安石为宗主。故于宋人中诋毁欧阳修、杨时、陈东、欧阳澈等。而以诋毁苏洵、苏轼、苏辙尤力,甚至议论苏辙比附神宗于曹操。于古人之中,主要诋毁韩愈、孟子等人。误读《论语》,甚至以为江西马师在孔子之上。而对周邦彦谀颂蔡京诗,所谓“化行禹贡山川外,人在周公礼乐中”则丝毫无讥。又谓“观其书颠倒是非,毫无忌惮,必绍述余党之子孙,不得志而著书者也”(《四库全书总目》存目)。宋代自王安石变法以来,即分朋立党,政见颇为不合,后人对此评价,意见亦不一致。陈善对王安石一派未加诋毁,四库馆臣即斥以绍述余党一派,谓其完全颠倒是非,一无可取,亦属门户之见。其实,书中考论经史诗文,对韩愈、孟子提出疑义,也是一家见解,不能完全斥之大错。至于记述许多遗闻逸事,宗主王安石,亦不应全非。书中保留与时人及后人一概否定王安石的不同见解及可贵资料,更为后人研究历史所难得。所以,此书不宜全废,可资参考。钱曾《读书敏求记》记载此书有二种版本,一种不分卷,卷末有绍兴己巳(1149)陈善自跋;一种分十五卷,而无自跋。四库馆臣考证,十五卷本亦有自跋。今观其书,有二跋语,一作于绍兴己巳正月二十一日,一作于绍兴二十七年(1157)三月一日。据陈善自跋称,先成一帙,流传后,又理旧楮,兼摭新闻,以成第二集。因此,今传版本,卷帙不一,但内容大体相同,未有遗失。《津逮秘书》、《宋人小说》作十五卷,《宋人小说》又附补遗一卷。《儒学警悟》、《丛书集成初编》分上集四卷、下集四卷、共八卷。《唐宋丛书》、宛委山堂《说郛》节选本作一卷。商务印书馆《说郛》本不分卷。

猜你喜欢

  • 小檀栾室镜影

    六卷。清徐乃昌撰。徐乃昌(1868-1936),字积余,南陵(今属安徽)人。清人以镜录著称者,钱坫《浣花拜石轩镜铭集录》,所录不过二十五件,瞿中溶、梁廷楠,所录亦不过一百四十余件,即使清代内府所藏见于

  • 论语随笔

    二十卷。清牛运震(1706-1758)撰。运震,字阶平,号真谷。滋阳(今山东兖州)人。雍正进士,官至平番知县。其博涉群书,通经义。于金石考据为最深。有《空山易解》、《金石经眼录》、《空山堂春秋传》、《

  • 贺氏丧服谱

    一卷。晋贺循(260-319)撰,清马国翰辑。循字彦先,会稽山阴(今浙江省绍兴)人。其先庆普,汉世传礼,世所谓“庆氏学”,族高祖纯,博学有重名。汉安帝时为侍中,避安帝父讳,改为贺氏。循以陆机疏荐,官至

  • 毛诗订本

    七卷。清吴懋清(详见《毛诗复古录》)撰。此书成于道光癸卯(1831)年。时吴氏年已七十。卷首自序述其治诗大旨,经文则并列诸家,据《尔雅》以订其误,古通者听之,异义者存之,其序苟有一字可存则据古籍衍成之

  • 桃花扇

    二卷。清孔尚任撰。孔氏,字号生平见《小忽雷》条。孔尚任早年便留意于南明兴亡史事,他曾于亲友、交识处广搜轶闻,又从一些载记中采录史实,准备写一部反映南明兴亡的传奇。康熙二十四年(1685)孔尚任入仕后,

  • 古尊宿语录

    四十八卷。明代释惠然等集录。《古尊宿语录》宋代颐藏主集,四十八卷。其颐藏主集的《古尊宿语录》一书,广采南岳怀让以下马祖、百文、临济、云门、真净、佛眼、东山等四十余家唐、宋禅师语录,多为《景德传灯录》所

  • 丙丁龟鉴

    五卷。续录二卷。南宋柴望(生卒年不详)撰。柴望字仲山,江山(今属浙江省)人。曾官太学上舍,除中书。淳玦六年(丙午,1246)正旦日蚀,因上《丙丁龟鉴》,犯忌入狱,不久释归,景炎二年(1277)荐授迪功

  • 弇州稿选

    十六卷。明王世贞(1526~1590)撰。王世贞,字元美,号凤洲,又作弇州山人,太仓(今江苏苏州市)人,嘉靖进士,刑部主事。后累官刑部尚书。因病而归。与谢榛、吴维岳、梁有誉、李攀龙称为“五子”。又与吴

  • 刘祁北使记校注

    一卷。近代王国维撰。国维生平详见《王延德使高昌记校注》条。刘祁,字京叔,山西浑源人,事迹见《金史·文艺传》。元兵入汴,祁遁归乡里,后复出就试,在元南行省幕府为僚。著有《归潜志》十四卷,收录于《四库全书

  • 经冶堂解义

    二卷。清郭坛(生卒年不详)撰。郭坛字岱封,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乾隆乙卯优贡,考授主簿。素怀淡泊,不营仕进。郭坛为学不同世俗,举凡典章、名物、地理、氏族、律吕、文字、训诂之学,无不研究。每治一经,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