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日讲春秋解义

日讲春秋解义

六十四卷。此书为康熙皇帝经筵旧稿。由著名宋学家,康熙经学老师李光地主持编定,雍正时由大臣张廷玉、方苞修订定稿,乾隆三年(1738)锓版。宋代由于重《春秋》之慎赏罚、当功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之用,特别重视《春秋》一书,治《春秋》者甚众,据《宋史·艺文志》所著录的《春秋》学专著即有二百四十部左右。其中亦有经筵讲义,如王葆《春秋讲义》、张九成《春秋讲义》、戴溪《春秋讲义》。这些讲义,“大抵皆演绎经文,指陈正理,与章句之学迥殊”。(《四库提要》)此书即是采宋人讲义之体裁以阐发《春秋》“微言大义”。每条经文之下先例《左传》记事,次列《公》、《穀》之义例,反复演绎,大旨归于尊王。据康熙《御序》云:“惟宋康侯胡氏,潜心二十年,事本《左氏》,义取《公》、《穀》,萃诸家之长,勒成一家之书,虽持论过激,扶隐太严,未必当日圣心皆然。要其本三纲、奉九法、明王道、正人心,于《春秋》大旨常得六七,较之汉唐以后诸家优矣。”因而此书“大约以胡氏为宗,而去其论之太甚者,无传经文则博采诸儒论注以补之,亦时有所折衷。”是此书初稿尚推崇胡传。但据乾隆二年《御序》,则云雍正时鉴于康熙皇帝己对“胡氏之说多所驳正”,但当时廷臣“所进讲义一遵胡氏之旧者,于圣心自多未洽”,所以久久不予“宣布”。至雍正七年才命张廷玉、方苞详细校订。乾隆御制序文时又“反复循览,于胡氏穿凿之说旷若发蒙,笔削之旨阐明者亦过半焉。”可知此书之攻驳胡传之说当在张、方“校订”之时。而其攻驳之重点,则在于胡传因激于时弊而托《春秋》大义生发的讽时讥世,尊王攘夷之论,代之以尊尊卑卑、君君臣臣之价值体系。其书之体例是,于经下先列《左传》、《公羊》、《穀梁》之文,再附以讲解。卷首为《总说》,有纲领、通论、经传源流、传注得失四篇,皆引诸儒之语要者。现存康熙六十年内府刻本。

猜你喜欢

  • 春秋公羊礼疏

    十一卷。清凌曙(详见《仪礼礼服通释》)撰。凌曙精通《礼》学。最初他治郑氏(玄)之学,对典礼非常熟悉。后来听刘逢禄论何休《春秋公羊传解诂》,特别爱好。他为阮元校辑《十三经注疏》,尽见魏晋以来各家《春秋》

  • 余力稿

    十二卷。明徐贯(约1470前后在世)撰。徐贯字元一(或作原一),淳安(今浙江淳安县)人。明天顺元年(1457)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余力稿》。是集为徐贯本人编定,由其子徐颐初刻于舒城。前有弘治十二

  • 古今说海

    一百四十二卷。明陆楫(生卒年不详)编。陆楫,字思豫,明上海(今地名同)人,赠礼部侍郎。陆深之子也,其它生平事迹及著述不详。此书约刊成于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1544)。唐锦序言中称:“凡古今野史外记,丛

  • 周易大义

    一卷。辑佚书,梁武帝撰,清马国翰辑,载于《玉函山房辑佚书》中。梁武帝即萧衍(502-549在位),南朝梁的建立者,字叔达,南兰陵(今江苏常州)人,长于文学,精乐律,并善书法。其事见于《梁书》及《南史》

  • 吉州人文纪略

    二十六卷。清郭景昌编。郭景昌,字旭瑞,奉天(今辽宁沈阳)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为吉安(今属江西)历代人物传纪著述汇编。人物传分为理学名臣、忠节名臣、经济名臣、文学名臣、内阁辅臣、才力、孝义、死事

  • 尚书章句内篇

    五卷,《外篇》二卷。清任启运撰。本书以伏生所传《今文尚书》为内篇,以古文溢出今文者为外篇。内篇成于康熙戊戌(1718年),外篇完成于乾隆癸亥(1743年),前后相距二十多年,可见任氏用力之勤。原稿久佚

  • 周易辨画

    四十卷。清连斗山撰。连斗山字叔度,安徽颖州(今安徽阜阳)人。此书认为一卦之义在于爻,爻画有刚有柔,因刚柔之画而立之象,即因刚柔之画而系以辞。其道先在于辨画,故以“辨画”为名。其末有辑图一卷,就朱熹旧图

  • 曹州志

    二十卷。清佟企圣修,苏毓眉等纂。佟企圣字敏若,奉天宁远州人,荫生出身,康熙九年(1670)任曹州知州。苏毓眉,邑人,举人出身。考曹州志,创修于明前守伍礼,再修于正德十年(1515)州守吴瓒,三修于万历

  • 人瑞翁集

    一卷。明林春泽(1480-1583)撰。林春泽字德敷,侯官(今福州市)人。正德九年(1514)进士。官至平番府知府。年104岁。卒于神宗万历十一年,有司为建“人瑞坊”,故以“人瑞翁”名其集。原本十二卷

  • 三正考

    二卷。清吴鼐(详见《易象约言》)撰。此书为研究《春秋》历法所作。《春秋》一书所采用之历法,汉晋诸儒皆以为周正,至唐刘知几《史通》始提出用夏正之说。宋代大儒程颐因《论语》载有孔子“行夏之时”一语,遂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