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旧唐书

旧唐书

二百卷,刘昫等撰。刘昫,算不上是什么史学家,只因其在书成前一年作为监修宰相对全书定稿起过直接作用,书成后又领衔上奏,故题名“刘昫等撰”,沿袭至今。《旧唐书》的纂修,先后换过三任监修宰相。首任赵莹(885-951),字玄辉,华阴(今属陕西省)人,五代后晋宰相。天福六年(941),奉诏监修唐史。在组织人力的同时,赵莹从两个方面着手编写,一是奏请下诏购求所缺唐代基本史料,二是与张昭远制定出一个完整的修史计划,再依照其总体规划有目的的进一步搜集史料,从事纂修。整个纂修过程,大体依计划而行,故史称赵莹“监修国史日,以唐代故事残缺,署能者居职,纂补实录及正史二百卷行于时,莹首有力焉。”(《旧五代史》卷八九《赵莹传》)两年后赵莹调离史任,由桑维翰接替,一年以后刘昫为监修。三任监修之外,参预纂修者先后共九人。其中,张昭远(894-972)为“史院”的判院事,具体负责纂修事宜,是用力最勤的一位纂修官。贾纬,虽然中途回家为母守丧,但其《唐年补遗录》六十五卷却为纂修《旧唐书》提供了唐武宗以后的许多珍贵史料。《旧唐书》是五代时期官修的一部纪传体唐史,也是现存最早系统记录唐代历史的一部史书,修成于后晋少帝开适二年(945)。当时,因避后晋高祖石敬瑭的名讳,不叫《唐书》或《唐史》,而称《李氏书》或《前期李氏纪志列传》。待到北宋欧阳修、宋祁等新修《唐书》出,始有新、旧之别。今本《旧唐书》二百卷,本纪二十卷,志三十卷,列传一百五十卷,但分卷情况很不一致,有一卷分上、下篇者,也有一卷分上、中、下篇者。若以篇计,则本纪二十四篇,列传一百六十篇。不少“要籍介绍”之类的著述,对《旧唐书》卷数、篇目或略而不叙,或统计有误,原因就在这里。就全书而言,鉴于史料来源情况,造成这部书前后记事详略不一、文字风格各异的差别。代宗以前,因有韦述等《唐书》一百三十卷为据,故叙事多有条理。德宗至武宗,仅存《实录》,记事尚缺剪裁。宣宗以后,只有搜访遗文及耆旧传说,因而不少疏漏、抵牾、谬误。基本情况虽然如此,但该书在纂修中还是有一番苦心的。本纪部分,主于详明,约三十万字。高祖至代宗,基本脱胎于吴兢、韦述等《唐书》中的本纪部分。德宗至文宗,则大体围绕相关《实录》加减而成。武宗以下,应当说主要是采用的贾纬《唐年补遗录》。志的部分,总的来说,仍然是代宗以前为详,德宗至武宗渐略,宣宗以下则寥寥无几,唯有《食货志》情况较为特殊。赵莹、张昭远最初的修史计划中虽说“十志以书刑政”,但只列出九志之名,唯独没有食货。今天所见《旧唐书·食货志》二卷,其编排与另外各志有一定差异。虽然各志都有长短不等的序文,但以序文提纲挈领地说明全志主要内容和项目,则以《食货志》为最明显,即序文与正文的照应关系最突出。所记内容,固然缺少懿宗以下事,但并不带有前密后疏的特点。除田制、租庸制外,其它内容则以代宗至宣宗详于玄宗及玄宗以前,比较明显地反映出唐代经济制度的变革。列传部分,记述各类人物一千八百二十余人,周边政权四十五个。取材情况很复杂,很难用前密后疏来笼统概括。吴兢、韦述《唐书》中有传者,大抵用以为主要依据。其后的人物,则多据各帝《实录》剪裁。《实录》失记或记述不完整者,则以家史为主,综合《实录》、杂史、小说中相关史实,再参以文集,条贯而成。因此,其书“虽颇涉繁芜,然事迹明白,首尾该赡,亦自可观。”(《日知录》卷二六)当然,纂修中缺陷在所难免。归纳起来,大致有四:一为记事纷纭,二为“敷衍成帙”,三为人物重复,四为失于考订。《旧唐书》的取材问题,不仅造成其书编纂方面的上述特点,而且极大地影响着全书的思想内容。赵莹在制定编纂计划时,明确提出其监修这部唐史的指导原则:“褒贬或从于新意,纂修须按于旧章”。(《五代会要》卷一八《前代史》)“纂修须按于旧章”,使全书主要是沿袭唐代各个不同时期的政治思想和历史观点。大体说来,论高祖史事,是太宗时的观点。论太宗至睿宗史事,反映的是玄宗前期的观点。论玄宗至顺宗史事,则以宪宗时的观点为主。宪宗至宣宗,取宣、懿时的观点较多。宣宗以下,自然是五代中的观点。反映唐代统治思想和社会思潮的前后转变,重视“食货”,记述周边各族或外国以及相互交往超过前各史,都是该书思想内容的重要方面。“褒贬或从于新意”,主要是公开承认某些藩镇建立的政权,甚至容忍姑息;对于“忠义”、“叛逆”赋予全新的解释,并为之回护。据记载,《旧唐书》在北宋时至少有旧杭本、川小字本和川大字本三种刻本,南宋有越州本。明嘉靖时闻人诠以数处所得“越州本”,彼此补葺,使《旧唐书》重见于世,称“闻本”。清乾隆时列该书于“二十四史”,以“闻本”为底本重刊于武英殿,是为“殿本”。道光时,又有岑建功“惧盈斋本”。“百纳本”采“越州本”六十七卷,其余以“闻本”配补。中华书局校点本,所据底本是“惧盈斋本”,参校了残宋本即“越州本”、明本即“闻本”、“殿本”等,同时吸收了《旧唐书校勘记》的诸多成果。

猜你喜欢

  • 龙潭精舍丛刻

    十三种,三十一卷。刘海涵编。刘海涵字怡宣,信阳(今属河南省)人。是书为刘海涵辑其乡先辈著作,并选其诗文编成诗钞、文钞。刘海涵又撰年谱二种及记述该地山川风物、名贤逸事、信阳掌故之杂记类著作数种。该书是研

  • 留余堂记

    四卷。明潘季驯(1521-1595)撰。潘季驯,字时良,号印川,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官御史。累迁工部尚书。其平生功业,在于治河。作有《河防一览》。《留余堂记》等。是集诗

  • 孝经旁训

    一卷。清孙传澄修订。孙传澄字对涧,浙江宁波人。是书经文作大字,注作小字,列于经文之旁。“广扬名”章下附古文“闺门”一章。“庶人、三才、孝治、圣治纪孝行、五刑、广要道、广至德、广扬名、谏诤、感应、事君、

  • 屏山集

    二十卷。宋刘子翚(1101-1147)撰。刘子翚,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今福建崇安县)人。以文荫授承务郎,曾通判兴化军。因父死于难,哀伤过度致疾,不堪吏事,辞归故里。筑室屏山,讲学不倦。卒,年仅四十七

  • 性学举隅

    二卷。美国丁韪良(1827-1916)撰。丁韪良,字冠西,美国北长老会教士。1850年来华,1858年任美国首任驻华公使列卫廉的翻译。1869年经赫德推荐就任同文馆总教习直到1894年。1898年被聘

  • 天门诗集

    六卷。《文集》六卷。清吴盛藻(约公元1766年前后在世)撰。吴盛藻,字观壮,和州(今属安徽)人,生卒年均不详。盛藻由拔贡生官至广东按察司副使。工诗文,能惟意所如,罄所欲言而止,著有天门诗集六卷,文集六

  • 读左约笺

    二卷。清冯李骅撰,夏大观注。冯李骅,字天闲,钱唐(今浙江杭州)人,诸生。夏大观,湖南湘潭(今属湖南省)人。该书对《左传》中的人物、史事有所评述,对文字训诂也有所笺释。有清咸丰元年(1851)海清楼刊本

  • 钦定八旗满洲氏族通谱

    八十卷。乾隆九年(1744)奉敕撰。本书详载满洲氏族源流,一一考其异同分合,胪列其世系。蒙古、高丽、尼堪之久隶八旗者,亦追溯由来,附注于末。每姓取勋劳昭著者列于首篇,各系以小传,其子孙世袭官爵依次排列

  • 诗问略

    一卷。明陈子龙撰。子龙(1608-1647)字人中,又字卧子,号大樽,华亭(今上海松江)人。崇祯进士,选绍兴(今浙江绍兴)推官。以功擢兵科给事中。时京师为李自成攻破,乃事福王于南京。后知时事不可为,乞

  • 新安文粹

    十五卷。明金德玹撰。苏大重订正。其第十五卷为苏大自载其诗文。金德玹字仁本。苏大字景元,皆安徽休宁人。此书成于景泰、天顺间。程敏政《新安文献志》成于弘治初。《文献志》载此书之目于事略。此书补遗之内亦用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