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春秋质疑

春秋质疑

①十二卷。杨于庭(生卒不详)撰。杨于庭字道行,全椒(今属安徽省)人,明代经学家,诗人。万历进士,官至兵部职方郎中。除此书外,有《杨道行集》。此书主要针对胡安国《春秋传》而作。丘应和《序》称,杨氏“于六籍靡所不窥,读《春秋》,间不满胡氏说,辄置疑焉,汇而成帙,以质四方。”杨氏认为,胡安国《春秋传》于《春秋》大义,合者十之七,不合者十之三;其采用或驳斥《左传》、《公羊》、《穀梁》,也有不当之处。《胡传》之失,主要有于“议论务异而责人近苛”。杨氏指出,《胡传》“有剿《公》、《穀》而失之者,以王子虎为叔服、公孙会自出奔之类是也;亦有自为之说而失之者,卒诸侯别于内而以为不与其为诸侯,滕自降称而朝桓得贬之类是也”。此书之驳《胡传》穿凿附会之论多深切其弊。如卷一《春王正月》(上中下)驳胡氏“夏时冠周月”;隐元年驳胡氏以不书公即位为未请命于王等等,皆有根据。此书虽以驳《胡传》为主,但自发议论者不少,如卷二桓公三年“公子翚如齐逆女”但云:“隐世翚再帅师,不曰公子,此曰公子翚者何也”“翚为桓弑隐,故《春秋》以此为桓公之公子翚耳。”又此书攻驳胡氏穿凿,然杨氏之论其穿凿处更不下胡传,所述《春秋》之义,亦皆臆说。现存明万历二十八年刻本。② 十二卷。明魏时应(生卒年不详)撰。时应字去违、豫章(今江西南昌)人,万历乙未(1595)进士,历官南京通政使。该书成于万历二十七年(1599)左右,分十二公,每公一卷。大体上是为场屋应考士子揣摹经义而作,以此事属词的方式,为《春秋》制义拟题作解。诠释经义几乎全用胡安国《春秋传》,没有参考《左传》、《公羊》、《穀梁》三传,也极少引用其他诸儒的观点。晚明时期这一类标拟经题的讲章层出不穷,名为发挥经义,实际上没有多少新意。朱彝尊《经义考》著录该书,引刘芳喆之语说:“此为举子业而作。”该书有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刊本。③ 二卷。清彭迁道撰。迁道字崇德,一字子寿,河南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同治、光绪年间知黄邑,迁高唐州知州。精研经学,对《春秋》兼综条贯,为时所称。该书是作者的读书心得,有所见则分别条录,列于经文之下。他批评“一字褒贬”之说,折衷三传,并参考汉魏以来诸儒之说,不专主于一家,偶尔自抒己见,虽大多因袭前人之论,但能提要钩玄,兼综条贯,且对疑义阙而不论,牵强附会之说较少。该书有清光绪二年(1876)刊本。

猜你喜欢

  • 八白易传

    十六卷。明叶山(生卒年不详)撰。山字八白,籍贯不详。朱彝尊《经义考》引张云章之言曰:八白本末无所考见,详其自序,当是一老诸生。是书屡易其稿,自序凡四。据其自序所言,此书始于嘉靖三十一年(1552),终

  • 萧氏旌孝录

    一卷。清刘文淇(1789-1854)编辑。文淇字孟瞻,江苏仪征人,嘉庆优贡,著有《左传旧注疏证》等。该书记孝子萧日暎事迹。日暎,江苏江都人。其母病笃,日暎柱香告天,自刲肝二片,和药喂母,母病愈,日暎则

  • 忠贞集

    十卷。清范承谟(1624-1676)撰。范承谟,字觐公,号螺山,汉军镶黄旗(一作奉天辽阳,今属辽宁辽阳)人。顺治九年(1652)进士。选庶吉士,授弘文院编修,官至浙闽总督。康熙十三年(1674)耿精忠

  • 列异传

    三卷。三国魏曹丕(187-226)撰。曹丕字子桓,曹操长子,曾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后立为魏太子,曹操死后为丞相。公元220年,代汉自立,国号“魏”。曹丕博学多才,《三国志》卷二《文帝纪》称他“好文学

  • 续金瓶梅

    十二卷六十四回。题“紫阳道人编”,紫阳道人乃清丁耀亢别号。丁耀亢(1599-1670),字西生,号野鹤,别署紫阳道人,又署木鸡道人,明末清初文学家。除该书外,还有《丁野鹤遗稿》、《天史》、《出劫纪略》

  • 汪梅村先生文集

    十二卷。《文外集》一卷。清汪士铎(1803-1889)撰。汪士铎字振庵,别字梅村,号悔翁。江宁(今江苏南京)人。道光年间举人,后授国子监助教衔。士铎工诗,善算,长于绘画,精史志舆地之学,著有《水经注图

  • 遁世编

    十四卷。明钱一本(详见《像象管见》条)撰。此书记古来隐逸之士,自唐虞至元,分神隐、真隐、儒隐、节隐、侠隐、哲隐、达隐、高隐、别隐九类,共十四卷。其内容甚为芜杂,且疏漏也多。如钱一本将其不知姓名的人一概

  • 凤阳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于万培纂修。于万培,乾隆四十年知凤阳县事。凤阳县志创修于明万历六年知县张云翔,赓于万历四十二年知县万嗣建,天启元年知县袁文新更为《凤阳新书》,迄清乾隆四十年(1775),已百数十年,

  • 小戴礼记注

    无卷数。东汉卢植(159-192)撰,清王谟辑佚。卢植字子干,涿郡(今河北省涿县)人,官至九江太守。少与郑玄俱从马融受学,著有《尚书章句》、《三礼解诂》等书。事迹具《后汉书》本传。是书隋志著录作十卷,

  • 青藤山人路史

    见《路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