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木钟集

木钟集

十一卷。南宋陈埴(生卒年不详)撰。陈埴字器之,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师事叶适,后从朱熹游学。嘉定进士,以通直郎致仕。晚年以讲学为业,从学者数百人,称“潜室先生”。著有《木钟集》、《禹贡辨》、《洪范解》等书。此书虽以“集”为名,实为作者语录。有《论语》一卷、《孟子》一卷、《六经总论》一卷、《周易》一卷、《尚书》一卷、《毛诗》一卷、《周礼》一卷、《礼记》一卷、《春秋》一卷、《近思杂问》一卷。《史》一卷。其说解《大学》、《中庸》列《礼记》之中,盖当时朱熹《四书章句集注》虽然撰成,但犹为私家之书,尚未悬于国学,故仍从古本之例。《史》论仅涉及汉唐,是因伊洛之传不以史学为重,为偶然及之,并非专门论述。其体例为先设问,而后答之,故卷首自《序》称其取《礼》”善问者如攻坚木,善待问者如撞钟”义,因以“木钟”为书名。此书独守朱子之学,认为“理”或“天理”是宇宙的根本,天理流行发育万物,人得之而为人之性,物得之而为物之性。人性有“本然之性”和“气质之性”。孟了说的性善,是指人的“本然之性”,人性的至善是共有的,至善的性包括仁、义、礼、智。其中仁是总纲。仁是恻隐之心的根本,恻隐之心是仁的枝叫。人的善恶又受“气质之性”的影响,气有清浊之分。有的人清气多,有的人浊气多,所以有善恶之分。孟子只讲“本然之性”,不论“气质之性”;诸子不说“本然之性”,只论“气质之性”。所以程颢、程颐合而论之,其说既备其理又明义。因此,只有进行内省,人欲净尽,才能使天理流行。此书对汉唐时的历史事件多有评论,强调看史应当寻找“脉理”,不可只依据目下之说。如认为,汉初“任人不任法”,所以选举皆实意,唯贤是用。汉末“任法不任人”,所以选举用私意,弊端丛生。此书原本久佚,明弘治十四年(1501),温州知府邓淮始得旧本重刊。自第五卷至第十一卷,均题作“某卷下”,疑其或各佚其上半卷。但核其所列,则《尚书》始于二《典》,《诗》始于比、兴、赋,《春秋》即于“隐公元年”,《近思杂问》始于“理气”,《史》始于汉,皆不应尚有前文;唯有《周礼》不始于《天官》而始于《府史》,《礼记》不始于《曲礼》而始于《王制》,似有所佚。因此,今本尚可称完帙,仍不失为研究宋代儒学的重要文献。另有苏城汪氏元刻本,《四库全书》本,清温州刊本。

猜你喜欢

  • 易经卦变解

    一卷。清吴脉鬯撰。吴氏曾撰《易象图说》六卷,末卷有八卦纳甲占例。据其六世孙吴菼所作序言,此书于顺治十六年(1659)刻板。而卦变解八宫说则藏稿于家,因惧其不得流传,吴菼将其付梓以求广为传播,但此书未见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敕撰。记载明末抗清殉节志士以及死于明末农民战争和明成祖朱棣篡位时殉难者之事迹。共分三类:凡生前事迹卓著,可传之后世,而又取义成仁者,各予以专谥,共33人;生前事迹平平

  • 范围象教图

    见《圣学范围图》。

  • 二冯评点才调集

    十卷。清冯舒(1593-1649)、冯班(1604-1671)评点,由其侄冯武合刊。冯舒字己苍,号默庵,江苏常熟人。明末诸生,清初为人构陷,死于狱中。后人辑有《默庵遗稿》。冯班字定远,号钝吟,冯舒胞弟

  • 救文格论

    一卷、杂录一卷。清初顾炎武(详见《日知录》)撰。是书摘选《日知录》,载自吴方震《说铃》中。潘来作《日知录》序,题其成于康熙乙亥(1695),徐倬作《说铃》序,乃称之成于康熙乙酉(1705),《日知录》

  • 痊骥集

    二卷。不著撰人。书中载有通元三十九论,对于各病症分为五脏治疗,且每症之下,各有方论。现在使用的一些治疗马疾的方剂,大多源于此书。此书颇有实用价值。有《永乐大典》本。

  • 应庵任意录

    十四卷。明罗鹤(生卒年不详)撰。罗鹤,字子应,号应庵,泰和(今江西省泰和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此书共十四卷,二百四十四条,大意欲仿《容斋随笔》、《学斋占毕》诸书。但因耳目颇为狭隘,不能尽有援据考证,

  • 长春真人西游记校注

    一卷。近人王国维撰。王国维,见《王廷德使高昌记校注》条。《长春西游记》为元代丘处机弟子李志常所述。《元史·宪宗本纪》载,元宪宗元年(1254)道士李真常掌道教事,即李志常。长春在元世祖十八年(1281

  • 庸闲斋笔记

    八卷。清代陈其元(生卒年不详)撰。陈其元字子庄,官至江苏道元。此书以杂记掌故、旧事、考订史事、典制等为主要内容,其中记载的前人佚事及清代掌故有一定参考价值,另外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古书版本评议、官制评议等

  • 新译华严经音义

    二卷。唐释慧苑撰。是书《开元录》卷九著录,云:“慧苑京兆人,华严藏法师上首门人。勤学无惰,内外兼通,华严一宗,尤所精达。以新译之经,未有音义,披读之者,取决无从,遂博览字书,撰成二卷,俾读之者,不远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