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板桥诗钞

板桥诗钞

三卷。《词钞》 一卷。《小唱》 一卷。《题画》 一卷。《家书》 一卷。清郑燮(1693-1765)撰。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江苏兴氏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在潍县时,遇大饥荒,板桥开仓赈民后,又以清赈而忤上司,遂告病而归。时百姓“痛哭遮留,家家画像以祀”(《清代学者像传》),并为之立设生祠。晚年板桥居扬州鬻书画为生,为扬州八怪之一。郑燮之文章清通洒脱,如闲云流水,娓娓道来,似叙家常,又似与知己畅谈,读其文如饮醇旨,细品方领会个中神趣;其诗则直抒胸臆,如见肝胆,喜忧哀乐,直贯笔端,其指斥悍吏、痛恨私刑,悲悯百姓,仁风侠骨,自出肺腹;乐府词清新俊逸,高旷淡远,如高僧说法,聆之似醍醐灌顶,心扉顿开。是集单刻于宣统元年(1909)。另有清乾隆年间刊行之《板桥集》本。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叶有标点注释本行世。

四卷。《词钞》一卷。《道情一卷》。《家书一卷》。《题画》一卷。清郑燮(1693-1765)撰。郑燮字克柔,号板桥居士,板桥道人,以号行于世,人称郑板桥。江苏兴化人。康熙年间秀才,雍正年间举人,乾隆元年(1736)进士。历官山东范县、潍县知县,以助农民助讼以及办赈济,得罪豪绅而罢官。晚年寄寓扬州卖画度日。郑燮论诗推尊杜甫,重视表现“忧国忧民”的重大题材,提倡沉著痛快的艺术风格,力主直摅血性为文章,反对拾古人之唾余。他的诗多有感而发,言之有物。大量作品以同情的笔触描写民生疾苦,鞭挞社会现实的黑暗。《悍吏》、《私刑恶》、《孤儿行》、《逃荒行》等作,描写人民疾苦颇为深切。还有《姑恶》、《思归行》、《田家》等,都是现实性很强的诗篇。郑燮另一类成就高、数量多的作品,是他的题画诗、抒怀诗、山水诗。其词与文亦多佳篇。词风格多样,少学秦观、柳永,后学苏轼、辛弃疾,晚学刘过、蒋捷。他的散文中最有名的是“家书”,大都写得真率自然,富于情趣。郑燮更以书画闻名于世,早在晚清就已载誉中外。他是著名画派“扬州八怪”之一。其画以竹、兰、石为主,构思巧妙,笔墨多变,出神入化。其书法卓然自立,不落窠臼,字体古朴奇崛,雄浑清劲。他还善治印章,个性鲜明,如见其人。郑燮还往往将书、画、诗,印有机地融于一炉,创造出独特的艺术境界。后人说:“板桥有三绝,曰画,曰诗,曰书。三绝之中,又有三真,曰真气,曰真意,曰真趣”(马宗霍《书林藻签·松轩随笔》)。郑燮现存最完备的全集是中华书局1962年版《郑板桥集》。此集为郑燮所自定,手写付刊。卷端自序云:余诗格卓下,七律尤多放翁习气,好事者促余付梓。自度将来未必能进,姑从谀,背直惭愧汗下,可谓不自满者。然其诗取道性情,务如其意之所欲出,流露灵府,荡涤尘烬,故述事言情,往往恻恻动人,得与兴观群怨之旨。其题画之作,更别饶逸趣。能使读者心旷神怡。后者有效其体者,不流于江湖,即近于村野。而其词胜于诗,借古抒怀,淋漓慷慨。寄弟家书数纸,则老成忠厚之言,大有真卿庭诰,之推家训遗意,固世间不可磨灭文字。又其家书云:凡人文章学问,辄自谓己长,科名唾手而得,不知俱是侥幸,设我至今不第又何处叫屈来。是其无处不真,其狂为不狂,尤可为世之以文字自滑、科第自荣者药石之言。有手书自刻本,无年月。

猜你喜欢

  • 孟子识

    一卷。日本物茂卿撰。是书不分章节,系杂记体。有涉议论者,有涉考证者,其独到之见往往与古契合。由立于汉宋学派之外,不为所囿。如其解“五十衣帛,七十食肉”,引《王制》“六十非肉不饱,七十非帛不暖”以为人饮

  • 戴氏注论语

    二十卷。释文二卷 清戴望(1837-1873)撰。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经学家,著有《颜氏学记》、《管子校正》、《续明史》、《古文尚书说》等。望曾师从陈奂,专注于考据训诂,后才留意古人的微言大义。他与

  • 夏小正私笺

    一卷。清吴汝纶(1840-1903)撰。吴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今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官至直隶冀州知府。1902年任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赴日本考察教育。回国后推行新式教育。曾师曾国

  • 读易绪言

    二卷。明朝钱棻撰。钱棻字仲芳,浙江嘉善县人。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钱士升子。少承庭训,于《易》尤精。士升尝作《易揆》,此书推衍其未尽之意,以为绪余,故称为“绪言”。首先用八宫各统八卦,作说八篇。

  • 江峰漫稿

    十二卷。明吕高(1505-1557)撰。吕高字山甫,又字思抑,号江峰。丹徒(今属江苏)人。嘉靖进士,授户部主事,历兵部郎中,升为山东提学副使,后转为太仆少卿,以大计罢官。山甫通经史、工诗文,与唐顺之、

  • 西晋文纪

    二十卷。明梅鼎祚(1549-1615)编。生平见《才鬼记》。梅鼎祚仿冯惟讷《古诗纪》之意,辑陈、隋以前之文为《文纪》,此为其一。西晋相传四叶,为时不多。何晏、王弼等人主张“援老入儒”,君主无为而治,遂

  • 大学补遗

    一卷。清章钧撰。钧谓《大学》古本今本皆不全。古本于“未之有也”,下接“以此谓知本”二语作结,语意不贯。今本以“未之有也”作结,语意也未完。应以《中庸·哀公问政》章“内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至末十五节补之

  • 续猗氏县志

    ①四卷。清周之祯修,崔曾颐纂。周之桢字甫,河北清苑县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同治二年(1863)任猗氏县知县。崔曾颐字少伊,永济县人。道光二十三年(1843)举人。主讲郇阳书院。同治五年(186

  • 玩易意见

    二卷。明王恕(1416-1508)撰。恕字宗贯,号介庵,谥端毅,为明代理学家,为学朴实,大抵推之实施而以于心为安者为足。陕西三原人。正统十三年(1458)进士,官至吏部尚书。《明史》有传。王恕于弘治十

  • 大易粹言

    十二卷。曾穜辑。淳熙中,曾穜为舒州太守,因与二、三僚友语及程颐之学,皆欣然有得,遂相与搜伊川家所尝发挥《大易》之旨者,集为一书,目之曰《大易粹言》。程九万跋称:“今公(指曾穜)会而通之,贯而一之,诚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