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校正孔氏《大戴礼补注》

校正孔氏《大戴礼补注》

十三卷。王树楠(1851-1936)撰。王树楠,字晋卿,号陶庐老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历任四川等省知县多年,官至新疆布政使;对文字训诂、新疆图志、欧西历史,均有研究。青年时曾好骈体文,后力攻古文,并工书法。文章多碑志、墓表、寿序之作。在北京文坛声名颇著,与桐城派代表人物张裕钊、吴汝纶引为畏友,著有《文莫室诗集》《陶庐丛刻》诸书,是书亦其中一种。书末有自跋,略言“《大戴礼记补注》,孔广森撰。旧有北周卢辩注,今存者二十四篇,余十五篇皆亡失。……后儒治是书者,鲜有专家,故经与注文,往往舛误混乱,至不可读。孔氏据宋刊旧籍,旁稽博采,作为补注,疏通证明,洵为卢氏之功臣。然往往拘守古本,穿凿附会以成其失,如《保傅》篇,纵上下杂采不以章,据《贾子》及《北堂书钞》所引,则‘上、下’二字为‘美’字之讹,而孔注则曰‘上为衣,下为裳’。‘再为义五’,据《贾子》当作‘爯为义五’爯即称之古字,而孔注则曰‘首止尊世子,葵邱尊周公,为再明王义’”(原文甚多,不备录)。凡此之显然脱误者,孔皆仍旧文,未加厘订,故王怀祖以守残之瑕讥之。今王君文泉有《大戴礼记补注》之刻,复与广稽群籍,参互诸家补漏以引伸孔氏之所未备,各为卷帙,附于其后”。未题“癸未(1883)十一月三日王树楠自识”。是书只录有校正者,如《王言》篇,只录“惟士与大夫之闻也”句起,不录“孔子闲居”至“惟士”上,《哀公问》篇,只录“与之为政”句起,不录“哀公问于孔子”至“与之为政”上,每篇大致都如此。是书于每篇之末,皆计字数如《王言》篇末,“载”凡一千三百六十四字补”,此指所引孔氏补注记文,下列细字,“今校定一千三百五十九字”,此为是书所校定字数;《本命》篇末,“载六百四十三字补,下列细字,今校定凡六百六十字”。按《大戴记》至清代撰述者始多,见于《清史稿·艺文志》者,有孔广森《大戴礼记补注》,汪中《大戴礼记正误》,胡培翚《大戴礼记笺证》,汪照《大戴礼记补注》,吴文起《大戴礼考》,王聘珍《大戴礼解诂》,其他《夏小正》注释尤多,曾子《孔子三朝》记亦专有注解,大戴之学,可谓日见昌明。孔氏等多本于戴震四库校本,而王聘珍《解诂》之本,又多据旧本,而于诸校本及见于类书者,往往不用。是书末引王聘珍本以参证,似嫌稍阙,但所校定原记文颇多,不附和卢、孔所注者也多,诚为有价值之作也。此书有《陶庐丛刻》本,畿辅丛书零本。

猜你喜欢

  • 安吉施氏遗著

    七卷。清戴翊清、朱廷燮合辑。戴翊清,字竺青,乌程(今浙江省嘉兴)人,生卒年不详;朱廷燮字莲夫,归安(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二人将其亡友安吉施寿民及其子施旭臣所著诗文五种即:《静学庐遗文》、《静学

  • 班马异同

    三十五卷。旧本题为宋倪思撰。倪思字正甫,湖州归安人,乾道二年进十,历官宝文阁学士,相传作于溪须。《班马异同》作书是因班固《汉书》多因《史记》而增减,于是考证其字句,以《史记》有而《汉书》没有的、或删削

  • 山左明诗钞

    三十五卷。清宋弼(生卒年不详)编。弼字仲良,德州(今山东德州市)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至甘肃按察使。辑有《山左明诗钞》。此集凡三十五卷。为宋弼所辑明代山东一省之诗,所录诗人共四百三十一家。其

  • 伏侯古今注

    一卷。东汉伏无忌(生卒年不详)撰,清马国翰辑。伏无忌,琅邪(今山东诸城东南)人。伏湛五世孙、嗣侯爵。顺帝时,为侍中屯骑校尉。永和元年(136),受命与议郎黄景校定中书五经诸子百家著作。元嘉(151-1

  • 涉江诗选

    七卷。明潘之恒(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潘之恒著有《黄海》等。之恒初以文词受知于汪道昆、王世贞。既而赴公车不得志,渡江历浔阳(今江西九江)、湖北武昌,从公安袁宏道兄弟游。宏道称其出汪、王之门而能不入

  • 学言诗稿

    六卷。元吴当(1299-1363)撰。当字伯尚。吴澄之孙。崇仁(今属江西)人。以荫授万亿四库照磨,荐为国子助教。预修宋、辽、金三史。迁翰林直学士,累官至江西行省参知政事。陈友谅陷江西,被拘于江州,终不

  • 增补鸟兽草木虫鱼疏

    残存第一、二卷。清王泉之撰。泉之字汉槎,清泉(今湖南衡阳市)人。此书卷首有作者自序,知此书成于道光十三年。作者以为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不依《诗经》原文次序,颠倒错乱。后世刻本,尤多讹误。虽后人

  • 明世法录

    见《皇明世法录》。

  • 铜陵县志

    ①十卷。明熊荩臣修,何自谦纂。熊荩臣,字念斋,云南昆明籍,江西金溪人,举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来任铜陵县知县。铜陵有志,自明永乐始,历弘治、正德、嘉靖,虽更四修,然伪舛缺略,皆非佳作。自嘉靖四十

  • 余冬序录

    一名《燕泉何先生余冬序录》,六十五卷。明何孟春(详见《文简疏议》条)撰。此书体例近似王充的《论衡》。共六十五卷,分内、外二篇,内篇二十五卷,一至五卷多论君道,六至二十五卷多论古今人品。外篇三十五卷及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