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轩易传
六卷。南宋李中正撰。李中正淳安(今浙江淳安)人,旧本原题作“宋清溪李中正撰”,不确,宋无清溪,实为淳安人。卷末刊福州福清尉李舜举编集,漳州龙溪县尉李熙绩校正及董洪跋。此原为讲义,李舜举编集成书。此书不见于《宋史·艺文志》,诸家书目亦不见。日本存有影抄本,用活字板抑印,杨守敬刊入《佚存丛书》中。惜第一卷脱首页,第二卷脱末页,无从校补。李氏学派与李光、杨万里颇为相近。今存《佚存丛书》本。
六卷。南宋李中正撰。李中正淳安(今浙江淳安)人,旧本原题作“宋清溪李中正撰”,不确,宋无清溪,实为淳安人。卷末刊福州福清尉李舜举编集,漳州龙溪县尉李熙绩校正及董洪跋。此原为讲义,李舜举编集成书。此书不见于《宋史·艺文志》,诸家书目亦不见。日本存有影抄本,用活字板抑印,杨守敬刊入《佚存丛书》中。惜第一卷脱首页,第二卷脱末页,无从校补。李氏学派与李光、杨万里颇为相近。今存《佚存丛书》本。
清万荣恩撰。万荣恩,生卒年不详,字玉卿,号心青居士,江苏江宁(今南京)人,工词曲,兼善书画。此剧是根据《红楼梦》原著改编而成。分成二剧为:《潇湘怨》四卷,共三十六出,为写前梦事。《怡红乐》二卷,共二十
二百五十七卷。近人柯绍忞(1850-1933)撰。绍忞字凤荪,又名蓼园,山东胶州(今胶县)人。光绪十二年(1886)进士。清末历任翰林院编修、侍读、侍讲、京师大学堂总监督等职。1914年任清史馆总纂,
五卷。不著编辑者姓名。按石鼓文为唐初在天兴三畤原出土之十块鼓形石,上有籀文所刻四言诗,每块十首为一组,发现时已残缺不全。一般认为是叙述畋猎游乐生活之猎碣,而对其刻石年代则众说纷纭。唐后历代都有拓印、翻
一卷。辑佚书,清马国翰辑。《归藏》为三《易》之一,又名《坤乾》,《周礼·春官·大宗伯》有记载。郑玄以为殷代之《易》。该《易》以重卦坤为首,乾次之,故名《坤乾》。又因坤象征地,万物莫不归而藏于其中,故名
十卷。清宋翔凤(详见《论语郑注》)撰。翔凤承其舅氏庄述祖之学,专为公羊家言,故是书也多牵引公羊家说,实不免支离附会,如颜渊问为邦一章,以为陈明堂之法,亦春秋之法。又谓《论语》言《易》、《诗》、《书》、
三卷。美国狄考文(详见《形学备旨》)与清邹立文(详见《形学备旨》)同撰。这是为当时各处学堂编撰的笔算启蒙课本,全书条理清楚,语言浅近,设有诸多算题,采用阿拉伯数码字和现行加减号,分数记法也同现在一样,
八卷。《诗余》一卷。清林则徐(1785-1850)撰。林则徐,字元抚,又字少穆,晚号竢村老人。福建侯官(今闽侯)人。嘉庆十六年进士,官两广总督。曾与龚自珍、魏源等同倡经世之学。是鸦片战争时禁烟派代表人
一卷。清田肇丽(约1701年前后在世)撰。田肇丽,字念始,户部侍郎田雯之子,山东德州人。官户部郎中。少以才高自傲,后屡试不中,故述怀诗有“惭非科名人”之句,为此耿耿于怀。其诗文均有抒胸臆,但品格只在一
一百卷。清夏燮(1800-1875)撰。燮字父(一作谦甫)、季里,别号谢山居士、江上蹇叟,安徽当涂人。道光元年(1821)中举人,历任安徽青阳、直隶临城训导,湖南安仁知县。咸丰十年(1860)入曾国藩
二卷。元代释先睹(生卒年不详)撰。先睹,俗姓叶,字无见,为天台显族。自幼资性秀颖,嗜书如命,过目成诵。父母素望他儒业成家,光宗耀祖。只因沙门东洲善公预示其孩童“此法器宜无滞”,感动其父母,遂诺先睹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