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满汉合璧通鉴总论

一卷,汉本由元潘荣撰,满本由清阿什坛翻译。潘荣字伯诚,婺源桃溪(今属湖南省)人。隐居不仕,但此人博学,通诸经,尤长于史,学者称节斋先生,尝集苏句一百篇,著《通鉴总论》。阿什坛也写作阿什坦,国子监题名碑又称作何锡谈,字海龙,为金世宗后裔,初隶满洲镶蓝旗,后又改为内务府镶黄旗。顺治二年(1645年),授内院六品他敕哈哈番之职,九年考中进士,提升为刑科爱惜喇库哈番,康熙元年(1662年)改任给事中,七年(1668年)又充当实录纂修官,死于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史载康熙尝召问经义,称阿什坛为大儒。译《大学》、《中庸》、《孝经》等儒学经典,潘荣《通鉴总论》亦为其一。至于潘荣所著汉本,梁谿杜诏认为通首全无结构,前后颠倒错乱,而爱之者又认为该书是后学之指南,言简意赅,事略义详,学者一翻阅之,上下千百年治乱得失,了明于心。上自三代,下及宋末,论断千古尤为切要,所以流传很广。左之右之,持论各不相同。阿什坛在任刑科时趁公务之外的闲暇,历三旬而完成满本,当时已是顺治九年以后。书成时作者曾对其子和素讲:“吾译诸书,惟此《通鉴总论》清语词句尽极其曲折,而与汉本之旨又无不吻合,汝辈当识之。”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和素按原稿厘正,并且依五经傍训规模,逐句侧缀以汉字,序而刊之。纵观全书翻译脉络,笔意古拙,略无生动,大概是清初旧稿,多用古语的原故。现世满汉合璧的书籍,在满洲字傍附以汉字的体例,也即由此而发端。此书有旧刻本。

猜你喜欢

  • 从古堂款识学

    ①十六卷。清徐同柏撰。徐同柏(1775-1860),字寿臧,号籀庄,浙江嘉兴人。贡生。徐氏研究金石说古文形义,举证经史,时有心得,乃著《从古堂款识学》十六卷。与徐氏同时的收藏家,如沈氏雪浪斋、张氏清仪

  • 诗经读钞

    三十二卷。清李宗淇撰。宗淇字味岚,临川(今江西临川市)人,嘉庆间举人。书首有周作楫序、自序及发凡。各诗正文之前,全录小序,正文之后,节钞朱熹《诗集传》,又有集说、总论、附录、外附等,最后为御案。天头又

  • 诗经客难

    二卷。清龚元玠撰。此书以主客问答的形式,来研究《诗经》,剖析疑义,驳正旧说,抒发己见,故书名为《诗经客难》。作者能够在较为广阔的历史背景下,依据丰富的资料,以史证诗,发现并纠正前人说《诗》矛盾与错讹之

  • 菩提棒

    一卷。清陈德荣(清初人,生卒年未详)撰。陈德荣字廷彦,渥城(今属河北新安)人。杂剧《菩提棒》共五出,取材于《情史·小青传》,而出入较大。明徐士俊《春波影来集》有杂剧《挑灯》亦演小青事。《菩提棒》第一出

  • 楚辞辨韵

    一卷。清陈昌齐(1743-1820)撰。陈昌齐,字宾臣,一字观楼,广东海康人。官翰林,参修《四库全书》。除《楚辞辨韵》外,尚有《历代音韵流变》,失传。据曾钊跋称,此书原为《历代音韵流变》而作,记于《楚

  • 旭山集

    十六卷。明金忠士(约1607年前后在世)撰。金忠士,字元卿,安徽宿松人。生卒不详。万历二十年(1592年)进士。官至右佥都御史,巡抚延绥。著有《旭山集》。此集共十六卷,诗仅一卷,其余皆杂文。忠士历任边

  • 樊川丛话

    八卷。明姜兆熊(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姜兆熊,字恂如,归安(今浙江吴兴)人。生卒年及生平均不可考。著有《樊川丛话》八卷。《樊川丛话》记叙的都是杂事,分为朝庙、山川、考证、诗话、闺秀、仙释、怪异、数

  • 兼隐斋二王帖

    三卷。明汤世贤摹宋本。汤世贤,生平籍贯不详。该帖共三卷,其中王羲之书二卷,王献之书一卷,后附《目录评释》一卷。该帖之《目录》分别摘取每帖中二、三字为题编辑而成,先列释文,后系评语,并且在每帖下面各注所

  • 河东盐法志

    十二卷。清觉罗石麟撰。石麟,正红旗人。由笔帖式官至江宁布政使。雍正五年(1727)迁山西巡抚。是书雍正初年官修,于五年告成,时石麟在任署名。是书卷一为盐池、禁垣,卷二为畦地、种治、渠堰、山泽、滩地,卷

  • 法华游意

    二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辞条。《法华游意》是吉藏居京兆,录其主要之点裁为七轴。即指此游意二卷及义疏十二卷。此游意略破南方五时之教,北土四宗之论。因未见到天台之玄义文句,只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