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体注

礼记体注

四卷。又名《礼记大全合参》。曹士玮(生卒不详)撰。士玮字庭玉,浙江钱塘人,清代学者。此书徐旦等参订,刻本《总目》一页有曰“漱芳轩合纂《礼记体注》,苕溪范翔参订”。书首有徐旦《序》云,“近日《礼》经杂出,高者竞尚新奇,卑者多流琐屑,其脍炙人口,如《提纲》、《心典》、《省度》、《新裁》诸书,可谓各极精微,而皆互出一见,阅者不无目迷五色之处。余少习《礼》经,欲究其讲,而有志未逮。幸有曹君庭玉,从而纂之,为后学开屯蒙。今春坊友,忽请订于余。因思经之要旨,不博取之,则畸而不全;不约取之,则泛而无归;不兼综而共贯之,则又扞格而难洽。遂于曹君所纂者,重加详订,撮其大旨,分其段落,释其义理,梳其字句,集诸书以为一书,名曰《大全合参》”。据此,则此书应名《礼记大全合参》,而此本每卷仍题“曹士玮庭玉纂辑”,仍以《体注》为主,而每页上方所列,视下方之注为详。如《曲礼》“道德仁义”以下至“恭敬樽”节一段,谓“此八节为一章”,分节皆有诠释,“明礼为众事之纪”。但孔《疏》以首节合于“鹦鹉能言”一段,言此一节,“明礼为诸事之本。人能有礼,可异于禽兽”。此书为应试举业而作,知科场命题,不出“鹦鹉”一段,故删之。此书编次为:卷一为《曲礼》上卷至《曾子问》。《曾子问》下注“缓读”,实此本编刻,止于《月令》,无《曾子问》。卷二为《文王世子》至《丧服小记》。经文《丧服小记》亦注“缓读”。卷三为《大传》至《祭统》。其中《丧大记》注“缓读”。卷四为《经解》至《丧服四制》。其中《奔丧》、《问丧》、《服问》、《间传》、《三年问》、皆注“缓读”;《中庸》、《大学》,因有《朱子章句》,亦不录。所谓“缓读”,即删去此篇之别名。而无“缓读”字样篇目也多所节删,不只《杂记》所录过少,《明堂位》也所存不多。《礼运》“大道为公”一段,《缁衣》“小民溺于水”一段,亦尚未删,仍有阐发,可见其卓识。总之,诸经文字,以《左氏春秋》及《礼记》为最繁,封建科举以《五经》责之于一人,名曰遍习《五经》,然非博学鸿儒,实难通一经;为科举应试之需,此书及《约编》、《易读》诸书因此而生,论其优弊,固不必深苛前人。此书有雍正年间刊本。

猜你喜欢

  • 集古今佛道论衡

    四卷。唐代释道宣撰。道宣生平事迹详见《四分律合注戒本》辞条。《集古今佛道论衡》一书,是道宣晚年作品,唐龙朔元年(661)于京师西明寺实录至麟德元年(664)最后完成。自佛教传入以来,道教人士时有异议,

  • 七颂堂集

    十四卷。清刘体仁(1612-1677)撰。刘体仁,颖川卫(河南许昌一带)人。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有家难,弃官从孙奇逢讲学,后累官吏部郎中。体仁工诗文,又善画山水。著有《识小录》(已著录),《七

  • 禹贡九州今地考

    二卷。清曾廉撰。本书考《禹贡》水道以今地名证古州各为篇,先举其源流、变迁,后分列今地,条理很清晰。对于各种异说多折衷之,有的断以己意,大都颇有根据。比如《冀州篇》,释“梁山”不采取胡渭的龙门之说,而采

  • 两汉金石记

    二十二卷。清翁方纲编撰。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号覃溪,晚号苏斋,直隶大兴(今北京市大兴县)人,金石学家、书法家。乾隆十七年(1752)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衔,降鸿胪寺卿。能诗

  • 春秋名号归一图

    二卷。冯继先(生卒不详)撰。冯继先为五代后蜀人,生平不可考。据《崇文总目》及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记,此书旧本类似表谱之体。《文献通考》引李焘谓冯继先作此书之意云:“昔丘明传《春秋》,于列国君臣之名不一

  • 恩福堂年谱

    一卷。清英和(1771-1839)自述。英和姓索绰络氏,字树琴,号煦斋,别号粤溪生,满洲正白旗人。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进士,历任编修、侍读、步兵统领、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等官,以

  • 花间集

    十卷。五代后蜀赵崇祚编。赵崇祚字宏基,生卒年不详,事孟昶为卫尉少卿,而不详其里贯。《十国春秋》已无传。蜀有赵崇韬,为中书令廷隐之子,赵崇祚疑即其兄弟行。词体变自唐,而盛行于五代。自宋以后,体制益繁,选

  • 初刻拍案惊奇

    四十卷。明凌濛初(1580-1644)编撰。凌濛初字玄房,号初成,一号稚成,别号即空观主人,浙江鸟程(今浙江湖州市)人,明末文学家。少壮时于科场不得意,专以著书和刻书为业。五十五岁时,授上海县丞,署理

  • 尊白堂集

    六卷。宋虞俦(约1183年前后在世)撰。虞俦,字寿老,宁国(今安徽宁国县)人。生卒年不详,隆兴初(1163),入太学,举进士。历官绩溪令,因治行被荐,迁监察御史。搏击权贵,朝廷肃然。出为浙东提刑,知湖

  • 三史拾遗

    五卷,清钱大昕撰。作者详见前条。此书是钱大昕《廿二史考异》刊成后,续有所得编成。共五卷,《史记》一卷,《汉书》二卷,《后汉书》一卷,《续后汉书》一卷。《史记》后附宋本跋二篇,《续后汉书》后附宋本牒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