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授读

礼记授读

十一卷。清熊松之(生卒年不详)撰。松之,字子容,高安(今江西省高安县)人。道光举人。历任浙江诸暨、慈溪、天台、富阳知县,官至周知。参加编撰《江西通志》。为官有惠政。生平嗜学,尤精通《礼》经。著《礼记授读》十一卷,未竟而卒。书为其孙熊埴影印。书首有徐世昌,柯劭忞、薛时雨三人作的序。劭忞序言明松之创作意旨及是书特点:治小戴礼学,近世朱氏彬《礼记训篡》,本为作义疏之长编,博引诸家,采择评审,大抵羽翼郑学,疏通古义,而无自抒心得之处。郭氏嵩焘《礼记质疑》,往往自逞胸臆,故与前人为难,诋之者,谓质无可质,疑无可疑?其受同时之抨击如此。然苦心探索,其独创之见,亦有不可废者。高安熊子容先生,《礼记授读》,以郑学为标准,以陆《释义》孔疏为津逮,盖先生之意,欲使学者由浅而深,由训诂而推之名物象数,而之义理,虽曰家熟读本,而治经之途径备。治小戴之学盖未有及先生者,惜未成而已捐馆舍,然标明宗旨,发挥义例,使后学有门径可循,其必传后世无疑也(末题庚午春正月,柯劭忞谨识)。对熊氏《礼记授读》评价颇高。书首还有作者自序。是书为熊氏未成之稿本。自《曲礼》至《玉藻》而止,共十一卷。《经文·曲礼》首节,即不全录,也许影印者皆据熊氏自辑之本,下皆仿此。但郑注则全录。孔疏则有删择,例言已述明。宋元诸儒,则多录朱子之说,闻录钦定御案。清代治经者甚多,注释《三礼》者,多采汉注孔疏,而不轻引御案。因治学应兼采旁收,而引御案则近于别黑白而定一尊,是治学之大忌也。而熊氏作是书则引御案较多。但其超越处在他引御案并不妨碍他重郑注,于宋明人注解亦多折衷采用,故自有其成就也。惜影印是书者据熊氏手指,而未录此经全文,于初学者颇不方便。

猜你喜欢

  • 懿言日录

    一卷、《二录》一卷、《续录》一卷、《别录》一卷,附礼闱分校一卷、七规一卷。清王哲生(生卒年不详)撰。哲生字素岩,昆山(今属江苏省)人。康熙二十一年(1682)进士,官翰林院编修。此书按年编辑成帙,日录

  • 春秋经传类联

    清王绳曾(生卒年不详)撰。王绳曾字武沂,无锡人。雍正八年进士,官扬州府教授。此书采辑春秋经传的词语,稍加点窜,集为对偶,共三十四类。书之自序云:“宋徐晋卿《春秋类对赋》,拘于声韵,选词难工,事弗类从,

  • 说文提要校订

    二卷。近代金钺(生卒年不详)撰。金钺字劼卿,天津人,著作尚有《六书约言》、《说文提要增附》。是编乃校订陈建侯《说文提要》之作。编中于改定陈氏原本处,加“厶”识于原文之旁,于增补陈氏原本处,加“厶”识于

  • 先馀录

    八卷。明姜志衡撰。姜志衡,字无摇,曲河人。据其孙在宛序,谓其先伯父留心经济之事。一曰偶从敝笼中发捡旧书,乃得其伯父末年记录之笔。其间山川之险阻,人事之得失,披览皆在目前。于是加以参订,厘成八卷,以备遗

  • 春秋集传纂例

    十卷。陆淳(?-805)撰。陆淳,字伯冲,因避唐宪宗讳,改名陆质,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唐代著名经学家。据《旧唐书·儒学传》,陆淳少师赵匡,匡师啖助,啖、赵皆为异儒,陆氏因传啖赵之学而知名。后为淮南节

  • 校元刊本韩诗外传

    十卷。汉韩婴撰。黄丕烈根据元代刊本和毛氏《汲古阁钞本》对袁廷梼王砚斋旧藏本进行了校补,江都人秦更年予以刊印。本书有秦更年作的序言和瞿中溶和顾广圻所作书跋。与其他版本相比,此本补正了不少遗误,较为准确。

  • 素问入式运气论奥

    三卷。宋刘温舒(生卒年不详)撰。刘温舒事迹仅据此书序中可知曾任朝散郎太医学司业。此书简称《运气论奥》,分上、中、下三卷,共有论三十一篇(末篇《五行胜复论》未注次序),图二十九幅。书中对《内经》运气学说

  • 诸葛忠武书

    十卷。杨时伟(生卒不详)撰。杨时伟,时末人。生平事迹及里籍均不详。著有《正韵笺》、《春秋编年举要》等。杨时伟认为王士骥所编《武侯全书》芜杂不精,于是另编《诸葛忠武书》,保存了《武侯全书》中的“连吴、南

  •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略疏

    二卷。唐代释智俨撰。释智俨生平事迹详见《大方广佛华严经搜玄记》条。此略疏首先以五门分别,即教典所出,藏摄分齐,所诠宗趣能诠教体、释经题目和分文解释。所释元魏菩提留支译《金刚般若经。科判甚细,足见作者心

  • 韵略

    ①一卷。北齐阳休之撰,清任大椿、顾震福等辑。阳休之(509-582)字子烈,北平无终(今天津市蓟县)人。魏孝庄帝时为员外散骑侍郎,武定二年(544年)累官中书侍郎。入齐,拜散骑常侍,武平六年(5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