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礼记衷要

礼记衷要

三十卷。清李式谷(生卒年不详)撰。式谷,浙江仁和县(今浙江省余杭县)人。贡生,因家中失火而毁容。善作画,工写真,于经学亦有研究。作《礼记衷要》三十卷。卷首有吴荣光《五经衷要》序。言:“自汉氏以来,说经者几千百家,而折衷至当,义精理粹者,莫如我朝御定经义。顾卷帙浩繁,士鲜能购,抑且不便舟车。此书于五经中,举其理之精奥,说之歧出者,悉衷以御定精义。间采自汉迄今诸说,得《易》、《书》、《诗》各十二卷,《春秋》六卷,《礼记》三十卷,共七十卷。仁和李式谷所篡。其同邑何元锡得之。元锡客死广州,书将散佚,南海叶农部梦龙,谋梓以传,而问序于余。余以前义名之曰《五经衷要》。农部子多,而均能读父书,此书之出,将由一家以及国,由国以及天下。其嘉惠后学之心盛矣。”(末题道光十年(1830)斗指亥之月。拜经之日,吴荣光伯荣撰)是书卷一为《曲礼》。卷二为《檀弓》。卷三、卷四为《王制》。卷五至卷七为《月令》。卷八为《文王世子》。卷九、卷十为《礼运》。卷十一、卷十二为《礼器》。卷十三、十四为《郊特牲》。卷十五为《内则》。卷十六、、十七为《玉藻》。卷十八为《明堂位》。卷十九为《大傅少仪》。卷二十为《学记》。卷二十一、二十二为《乐记》。卷二十三为《乐记》及《杂记》。卷二十四为《祭法祭义》,卷二十五为《祭统》、《经解》、《哀公问》。卷二十六为《仲尼燕居》、《孔子闲居》、《坊记》。卷二十七为《表记》、《缁衣》。卷二十八为《深衣》《投壶》《儒行》。卷二十九为《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卷三十为《射义》、《燕义》、《聘义》。汉经学发展至清代而极盛,注经之法演为三派,一重训诂考据,以汉儒注疏为经典,求无一字无来历,二重义理阐发,以义理为主,考据为辅,此二者均属学术性研讨,以阐明经理为要。第三种是实用性的,肇始于明代,为举业而注疏经文,去取随意。《礼记衷要》之注经,与明人著述涉及礼经者,大旨相同。是书极重御案,有违御案者,皆不录、稍异者亦不敢录,或谨慎裁酌,因而删去涉及丧服丧礼者至八、九篇之多。但是书能将《御定经义》之精华择出编定,于时人很是方便、实用,于《礼经》之流传推广,亦是一大功臣也。有清道光十年(1830)南海叶梦龙风满楼刊行本传世。

猜你喜欢

  • 维摩诘所说经义疏

    六卷。唐代释吉藏撰。吉藏生平事迹详见《华严经游意》条。《维摩诘所说经义疏》,世称《广疏》。此疏与略疏比较,约增加了三分之一。所诠详简,互有不同。科文分章,立言措义,全无一合。略疏己说的,广疏不再重复或

  • 孝经全注

    一卷。清李光地(1642-1718)撰。李光地字晋卿,号厚庵,又号榕村,谥文贞,福建安谿(今福建安溪)人。著述颇丰,有《大学古本说》一卷、《中庸章段》一卷、《中庸余论》一卷、《论孟札记》四卷、《周易观

  • 晦庵文钞续集

    四卷。明崔铣(1478-1541)编。崔铣,字仲凫,一字子钟,亦字后渠,安阳(今属河南)人。弘治十八年(1505)进士。授编修。历为南京礼部右侍郎。宣德间,常熟吴讷有《晦庵文抄》六卷,崔铣以其未备,复

  • 元诗选

    一百一十卷。清顾嗣立(1665-1722)编辑。顾嗣立,字侠君,江苏长洲人。康熙进士官至翰林院庶吉士。博学工诗。曾入召纂修宋、金、元、明四代诗选及《皇舆全览》等书。著有《闾邱先生自订年谱》、《昌黎先生

  • 顺德县志

    十六卷。清陈志仪修,胡定纂。陈志仪,安徽石埭(今安徽太平县)人,贡生,乾隆十二年(1747)知县。胡定,广东顺德人,进士。顺德县,自明景泰初年由南海、新会划分出始设县,幅员广阔、山川秀丽、人丁兴旺、物

  • 小兰陔集

    十二卷。清谢道承(约1736年前后在世)撰。谢道承,字又绍,号古梅,闽县(今福建省闽侯县)人,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官至内阁学士兼侍郎。本集诗十卷,文二卷。道承假归养亲,取“南陔补亡诗”语名集。

  • 四书说

    ① 一卷。清庄存与(1719-1788)撰。存与字方耕,江苏常州人。清经学家,著有《春秋正辞》、《四书说》等。是书与朱子言理显相矛盾者,朱子推阐濂溪太极无极之义,存与则谓天为极,无极则无天;朱子谓性与

  • 东门之墠

    东门之墠,茹藘在阪。其室则迩,其人甚远。东门之栗,有践家室。岂不尔思?子不我即!

  • 河防要诀

    二卷。不著撰人名氏。《河防要诀》旧钞本,共二卷。首载约言一篇。次论筑堤之法、下埽之工。次考修防器具及应用物品。后则记堵塞河流之法、挑掘镶填事宜。卷末附录测量算法及造水平图样等式。此皆为治防之要务,故一

  • 归庵文稿

    八卷。清叶裕仁(1809-1879)撰。叶裕仁字复三,号涵溪。镇溪(今江苏太仓)人。叶裕仁举孝廉方正,所著《归叶文稿)凡八卷。卷一收论一篇、序跋三十篇;卷二收序跋八篇、书十三篇、诅文一篇;卷三收赠序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