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经义杂记

经义杂记

三十卷,《叙录》一卷。原名《经义杂识》。清臧琳(详见《郑氏六艺论》)撰《经义杂记》三十卷,臧庸(1767-1811)撰《叙录》一卷。此书取杂记汇编的形式,内容精深,见解独到,考证细致,颇受学界重视。清经学家钱大昕撰序,称作者“实事求是,别白精审,而未尝驰骋其辞,轻诋先哲,真儒者之学”。谢章铤在《附言》中,认为“其书虽剖是析非,而不为已甚之辞,且未尝集矢于宋儒,是尤其学养之粹也”,称赞此书开“乾嘉学派”之先河。段玉裁《序》,认为作者在王肃私改《诗》、《礼》二经,以此驳难郑玄这一点上,考证细致,推现隐情,澄清了经学上的许多疑问。这一观点不很正确。比如段诗序所举“承天之宠世”、“牺尊象尊”、“衷窈窕”、“南风之计”、“中春会男女”、“好是家啬”这些条目,作者都褒扬郑玄,贬抑王肃,其实亦有王肃对而郑玄错者。在《诗·大雅》“维此王季”条目下,臧琳尤其把这一观点大加发挥。臧琳认为,王肃注《毛诗》,将此条写作“文王”是因为《毛诗》郑玄笺是“王季”,王肃喜欢与郑玄作对,所以反而根据另外三家误本,来修改毛氏正经,使世间浅薄之人看了,一定认为王肃本《毛诗》与另外三家、与《左传》相合,《毛诗》郑玄笺作“王季”是错误的。臧琳的这一观点虽然被阮元采入所著《毛诗校勘记》,但是,更多治经之人和治经之书,如陈启源《毛诗稽古编》、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胡台拱《毛诗后笺》、陈奂《诗毛氏传疏》都认为本就应该写作“文王”。另外,《礼记·乐记》引用《诗经》“莫其德音”十句,郑玄作注说,“言文王之德,皆能如此”,可见郑玄所见之本也是写作“文王”的。而臧琳于此心存不公,因人废言,说“肃之伎俩心术,自唐以来无能知之者,我不得不痛切倡言之”,此说大概就是段玉裁所谓“尤推见至隐”。另外,《经义杂记》一书原只有标目,未分门类,检索不便,是为一缺。谢章铤将此书合为十七类,《十三经》外,有《大戴礼》、《音训》、《杂论》三类,《春秋》独立成为一类。谢氏此举,弥补了此书的不足。《经义杂记》最早的版本是清嘉庆四年(1799)臧庸刊本和拜经堂刊本,其后又有家刻本、学海堂本,(补)学海堂本十卷,《清史稿艺文志》亦已著录此书。

猜你喜欢

  • 说颐

    八卷。明余懋学(生卒年不详)撰。余懋学字行之,婺源(属江西省)人。隆庆二年(1568)进士,力历初擢为给事中,忤张居正,斥为民。后累迁南京户部右侍郎。懋学素以直节著称,其所撰《十蠹》一疏,尤为时所重,

  • 宋云行纪笺注

    不分卷。清沙畹撰。沙畹,(E,Chavaunes),法国人。宋云、慧生等出使西域访求佛经,《魏书·北史》及《释藏志传》。《隋书·经籍志》有慧生传一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并录宋云出使

  • 汉书刊讹

    一卷。清石韫玉(1756-1837)撰。石韫玉,字执如,号琢堂,江苏吴县人。乾隆五十五年进士,授翰林院修撰。官至山东按察使。道光十七年(1837)卒,八十二岁。作《汉书刊讹》一书,他的主旨是想刊《汉书

  • 东莱诗集

    二十卷。宋吕本中(1084-1145)撰。吕本中原名大中,字居仁,寿州(今安徽寿县)人。吕云著之曾孙,人称东莱先生。绍兴进士,官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因忤秦桧被罢官,后提举太平观。卒赐谥文清。其诗法出

  • 大事记续编

    七十七卷。元末明初王祎(1322-1373)撰。祎字子充,义乌(今属浙江)人。元末隐居青岩山著书。朱元璋取婺州,召为中书省掾史,与宋濂并誉为“浙东二儒”。累迁侍礼郎,掌起居注,同知南康府事。洪武二年(

  • 漱玉词汇抄

    一卷。清汪玢(生卒年未详)辑校。汪玢字孟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玢为女子。本书据抄汲古阁本《漱玉词》十七首,复以《阳春白雪》补一首,《乐府雅词》十六首,《梅苑》六首,《词林万选》三首,《历代诗余》一

  • 承运传

    四卷三十九回。不题撰人,书成于明万历年间。长篇历史小说,叙明建文元年(1399)至建文四年(1402)的“靖难之役”事。书开始写明太祖朱元璋梦乌龙盘于大殿第三根金柱,次日十王来朝,第四子(燕王朱棣)演

  • 五经文字

    三卷。唐张参(生卒年不详)撰。张参,唐代宗时(762-779)人,开元天宝间举明经,至大历初佐司封郎,寻授国子司业。博通经史,精于字学。另著《唐广韵》五卷,今不传。是书为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大历十年

  • 直隶南雄州志

    三十四卷首一卷,清余保纯、徐维清修,黄其勤纂、戴锡伦续纂。余保纯,字冰怀,江苏武进人,嘉庆进士,嘉庆二年(1797)南雄知州。道光十九年(1839)随林则徐办理禁烟,二十一年受奕山命,向义律求和,旋率

  • 司业诗集

    四卷。清陈祖范(1676-1754)撰。陈祖范,字亦韩,号见复,常熟(今江苏常熟)人,雍正元年(1723)举人,会试中试,以病未与殿试,闭户读书数年,会诏天下设书院,大吏争延为讲师。乾隆十五年(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