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寇志
七十回。清俞万春(1794-1849)撰。俞万春字仲华,别号忽来道人,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少年颖悟,博极群书。文武兼通,弓马娴熟,为一方硕儒。二十岁左右,随父亲到广东任所。嘉庆中叶,适逢徭民起义,其父奉命前往镇压,俞万春因从征有功,得功名。他擅歧黄之术,其父死后,在杭州一带行医,晚年深信佛、道二教,潜心研究医道,著书立说。他一生不以功名荣利为念,只做过秀才。为人治病之暇,常以一黄牛为伴,以酒一壶,铁笛一支,分系牛角,遨游于西湖之上,号为“黄牛道人”。他著有《骑射论》、《火器考》、《戚南塘纪效新书释》、《医学辨症》、《净土事相》等书,均已散佚。唯《荡寇志》得传世。《荡寇志》又名《结水浒传》,全书七十回,结子一回。是一部反《水浒》的书。作者俞万春出于自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心理,极力诋毁农民起义,攻击《水浒传》是“邪说淫辞,坏人心术,贻害无穷”。针对《水浒传》在民间的积极影响,他本着“尊王灭寇”、“但明国纪写天麻”的主旨,自道光六年(1826),迄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花了二十二年时间,呕心沥血,惨淡经营,三易其稿,写下了这部与《水浒传》内容截然相反的作品。全书叙写了陈希真、陈丽卿父女在张叔夜率领下,将梁山起义军斩尽杀绝的故事。作者站在反动立场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群众反对压迫的愿望,怀着与社会前进方向相背离的政治观、伦理观,一厢情愿地歪曲事物本质。在作者笔下,原先逼上梁山的好汉,一个个成为叛臣逆子,阵前大失英雄本色,甚至窝窝囊囊地死去。相反,在《水浒传》里出现的恶霸、赃官,却成了忠厚良民和仁义之士。即便象蔡京、童贯等奸臣,作者也煞费苦心地编造了他们与梁山英雄勾结、做儿女亲家的闹剧。《荡寇志》虽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思想消极反动的小说,但它在艺术上确有一些可取之处,如人物形象的刻划,行文布局,造语设景的写作技巧等都颇具匠心。可惜的是,由于其思想的反动和与人民群众审美意识的对立,掩盖了它艺术特色的光辉。《荡寇志》最早的版本是咸丰三年(1853)徐佩珂南京刊本,后有光绪丙申(1896)慎记书庄石印本、民国三年(1913)上海天宝书局石印本。今本有1981年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小说史料丛书》戴鸿森校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