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诗集传

诗集传

① 二十卷。苏辙(1039-1112)撰。苏辙字子由,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十九岁与兄苏轼同登进士。熙宁三年(1070)致书王安石,激烈批评新法。后历任御史中丞,尚书侍郎等职,执掌朝政。晚年在颍水定居,过田园隐居生活。苏辙的思想有着其父苏洵、其兄苏轼的深刻影响,崇尚儒学,倾慕孟子而又遍观百家,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为文风格汪洋淡泊,透露出秀杰深醇之气。《六国论》、《三国论》为他史论的代表作。在写作理论上,继承曹丕文气说,主张养气不仅在于内心的修养,更在于有广阔的生活阅历。苏辙著述较多,除《诗集传》外,有《栾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八十四卷)、《栾城应诏集》、《春秋集解》、《孟子解》、《论语拾遗》、《古史》、《龙川略志》、《道德经解》等并传于世。《诗集传》,又称《苏氏诗集传》、《颍滨先生诗集传》,为宋代首开疑序之风的代表作之一。苏氏在《诗集传·自序》中认为《小序》“反复繁重,类非一人之词。凡此皆毛氏之学而卫宏之所集录也。”由此提出《小序》的首句为子夏所作,其下为毛氏门人所作,并由东汉时人卫宏所集录的说法。后世广泛流传的《诗序》非一人所作之说,实从其说而来。唐人成伯瑜《毛诗指说》已有《小序》首句为子夏所作之说,苏氏可能有所继承,但苏辙之说从整体上不同于成伯瑜,而且有更充分的理论根据。因此,《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认为苏辙之说“不为无见”,“不为无征”。苏辙之说对后代说《诗》很有影响,南宋程大昌《诗论》、李樗、黄櫄《毛诗集解》均有承袭。《诗集传》的体例也有独到之处,只录并只解说《小序》首句,删汰以下余文。一诗一解,先释语词,再解章意与诗旨。不录他说,只断己意。全书简洁明净,便于阅读与研讨。书中许多见解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如认为十五国风的排列是以“亡之先后”为顺序,可谓独创。在词章和章法的诠释上也有精到之处,一些有关诗作历史背景的考订也见功力。但从总体上看,仍囿于《诗序》的说诗体系,仍是王者之化、后妃之德。甚至把许多爱情诗说成是讽刺诗。书中还不时透露出对妇女的轻视,书中个别诠解不仅穿凿附会,甚至是荒谬的。该书在南宋有较大影响,《吕氏家塾读诗记》、《诗补传》、《诗缉》等著作多次采录其说。由于到明代才出现较少的刊本,从而影响其对后代的流传。版本有《颍滨先生诗集传》十九卷,明刊两苏经解本。《诗集传》二十卷,明焦氏刊本。② 二十卷。朱熹(详见《周易本义》条)撰。朱熹早年解释《诗经》,遵循毛、郑之说,著《毛诗集解》(已佚)。后改从郑樵废序之说,于淳熙四年写成《诗集传》。《集传》解诗,分章注释,先标赋、比、兴,再进行字义释解,然后通释章内大意。注音夹于句中,篇末点明诗旨,品评泛论。篇首《诗集传序》总论诗歌的产生,风、雅、颂之不同,《诗经》的作用等。《诗集传》在欧阳修、苏辙等人所开辟的道路上,对《诗序》进行了全面地批判,但它与郑樵、王质不同,在批判中继承了其合理的成果,从而使它成为一部影响深广的集大成著作,被誉为《诗经》研究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书中肯定了爱情诗的存在,肯定了“以义兴师”的战争诗的价值,都是前人未曾论及的。《诗集传》表现了朱熹独到深刻的文学眼光,认为风诗大多是“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的民歌,不止是正确揭示了风诗的特点,而且敢于承认在儒家经典中有着“里巷歌的存在,在对民间文学充满偏见的封建时代尤显难能可贵。《毛传》标赋、比、兴,虽有开创之功,但那是为以史证诗服务的,而朱熹则着眼于艺术手法的运用和概括。书中还表现了朱熹治学上的求实精神,弄不明白的就注上缺疑。全书简明扼要,文字浅显,体制完备,适合各阶层的需要。由于朱熹是正宗的道学家,从而给他的研究带来很大的局限,从思想实质上讲,跟汉代《诗经》学没本质区别,他虽然肯定了爱情诗的存在,却认为都是“淫诗”,对反映被压迫阶级心声的诗歌更是极尽歪曲之能事。他批判《诗序》,许多地方又沿袭《诗序》之说,如“风雅正变”,“后妃之德”等。朱熹注意韵读,可采用的“叶音”方法极不准确,因而受到了清代音韵学家的批评。《诗集传》对后代的影响时间既久,范围也广。元、明两代多次科举考试科目中的《诗经》部分,都是指定《诗集传》为主要参考书。清代康熙年间编辑《钦定诗经传说汇纂》也是以它为“蓝本”。现存善本有《诗集传》二十卷,宋刊明印本,藏于北京图书馆。《诗集传》二十卷,序一卷,图一卷,纲领一卷,共六册,藏于美国国会图书馆。此外有《四部丛刊》本、《诗集传》八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据原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重印本。

猜你喜欢

  • 所安遗集

    一卷。元陈泰撰。泰字志同,别号所安。长沙茶陵(今属湖南)人。生卒年不详。延祐二年(1315)进士。除龙泉县主簿。其曾孙朴辑其遗稿,编成此集。明成化中,其来孙铨等重刊。内“七言歌行居十之七八,大致气格近

  • 太平府志

    五十卷,清甘汝来纂修。甘汝来(?-1739),字耕道,江西奉新人,康熙二十五年(1686)进士。以教习授知县。雍正间,任吏部主事、广西太平府知府、广西巡抚、都察院左副都御史。乾隆初,任兵部尚书、吏部尚

  • 石泉书屋类稿

    八卷。清李佐贤(生卒年不详。)撰。李佐贤,约为道光前后人。除与鲍康共撰《古泉汇》,另著有《石泉书屋诗抄》等。所著《石泉书屋类稿》,卷首有自序,谓“其初习时文,嗣于两汉八家,吟诵有得,冀有益时文。”又云

  • 词径

    一卷。清孙麟趾(生卒年未详)撰。孙麟趾字清瑞,号月坡,江苏苏州人。此为论词之作。首末二部为学词常法,中部为作词十六要诀。学词法虽浅近,且前人亦有多言。然造语简质,易于领会。如谓:“梦窗足医滑易之病,不

  • 慈卫室诗草

    一卷。《粤行集》一卷。《讱庵诗稿》一卷。《非庵诗稿》一卷。谭延闿(1876-1930)撰。谭延闿,湖南茶陵人,字组安,光绪进士,散馆授编修。1912年入国民党,曾任国民政府主席。此诗集四卷,皆谭延闿随

  • 表记集传

    四卷。明黄道周(其生平详见“月令明义”条)撰。是书为崇祯十一年(1638),黄道周官少詹事时所进《礼记》注五篇之二。《表记》为《礼记》篇名;黄道周《自序》有言,古者窥测天地日月,皆先立表。《表记》之名

  • 春秋规过

    六卷。隋刘炫(约546-613)撰,清邵瑛辑。刘炫字光伯,河间景城(今河北泊头)人,隋代著名学者。少聪敏,与信都人刘焯闭户读书,十年不出。炫强记默识,罕有其比。隋开皇中,奉敕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不久

  • 芦川归来集

    十卷。《附录》一卷。宋张元干(1067-1143)撰。张元干,字仲宗,自号真隐山人,又号芦川老隐,长乐(今福建闽侯县)人。其生平事迹不详。元干好为诗,结识苏轼、陈瓘,学有渊源。曾与洪刍、洪炎、苏坚、吕

  • 华阳集

    四十卷。宋张纲(1083-1166)撰。张纲,字彦正,号华阳居士,润州丹阳(今属江苏)人。大观、政和间试舍法,三中首选。除太学正,迁博士,累官给事中。因与秦桧有隙,致仕。桧没,召为吏部侍郎兼侍读,官至

  • 易图说

    三卷。宋吴仁杰(生卒年不详)撰。仁杰字斗南,一字南英,号蠹隐,另号蠹豪,昆山(今江苏省昆山县)人,淳熙进士,历任罗田令,国子学录等职。撰有《古周易》十二卷,《集古易》一卷,《易图说》三卷。《易图说》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