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说文解字注

说文解字注

三十卷,附《六书音均表》二卷。清段玉裁(1735-1815)撰。玉裁字若膺,号茂堂,晚年又号砚北居士,长塘湖居士,侨吴老人,江苏金坛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举人,历任贵州玉屏、四川巫山等县知县,四十六岁时以父老告归,卜居苏州。师事戴震,并结识钱大昕、邵晋涵、姚鼐、卢文弨、刘台拱、汪中、金榜、王念孙、王引之等学者。博览群书,著述宏富,由经学以治小学。在小学范围内,又从音韵以治文字训诂,所著除此《说文解字注》、《六书音均表》外,尚有《诗经小学》、《古文尚书撰异》、《周礼汉读考》、《仪礼汉读考》、《汲古阁说文订》以及《经韵楼集》等,为清代著名经学家,文字音韵训诂学家。《说文解字注》是段玉裁积三十年的功力撰写而成的,体大思精,前所未有,原名《说文解字读》,始撰于乾隆四十五年(1780),每字之下博引群书,详注出处,晚年才删繁就简,改“读”为“注”,成书于嘉庆十三年(1808)。卢文弨评述说,段玉裁“于周秦两汉之书,无所不读;于诸家小学之书,靡不博览,而别择其是非。于是积数十年之精力,专说《说文》。”此书的贡献和成就是多方面的:一、对“大徐本”进行精审的校订,以恢复许书的本来面目。段氏依据“小徐本”和《尔雅音义》、《玉篇》、《韵会》、《太平御览》等书,对“大徐本”作了以下校订:改动篆文九十字,增加篆文二十四字,删去篆文二十一字,修正说解若干处。后人以莫友之所得唐写本《说文》木部对勘,与段氏所校颇多暗合。“特别令人钦佩的是,段氏虽未精研金石文字,更不能见到甲骨文,但他的许多见解却能暗与甲骨文、金文相契。”(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的《说文解字注》的《出版说明》)可见段氏的校勘相当审慎。二、阐发许书著作的凡例,从总体上对许书做了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如:关于分部例,“凡云‘某之属皆从某’者,自序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也。”(见“一”部“凡一之属皆从一”注)关于列字次第例,“凡部之先后,以形之相近为次,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颜氏家训》所谓栝有条例也。”(见“一”部“文五,重一”注)关于说解例,“凡言‘从某,某声’者,谓于六书为形声也。凡文字有义、有形、有音。《尔雅》已下,义书也;《声类》已下,音书也;《说文》,形书也。凡篆一字,先训其义,若‘始也’‘颠也’是;次释其形,若‘从某,某声’是;次释其音,若‘某声’及‘读若某’是。合三者以完一篆,故曰形书也。”(见“一”部“元,始也。从一,兀声”注)像这种发明许氏之例与阐明文字之例,有近二百条之多,足证段氏不仅谙于许学而且精于小学。三、对许书详加注解和发挥,引据经传古籍,推求许说所本,补充许书所未备。段氏所引典籍,多达二百二十六种,并在许氏就字形说其本义的基础上,进而推衍其引申义,辨别其假借义。段氏认为:“许以形为主,因形以说音说义。其所说义与他书绝不同者,他书多假借,则字多非本义,许惟就字说其本义。知何者为本义,乃知何者为假借,则本义假借之权衡也。”(见许慎序“庶有达者理而董之”注)四、“以字考经,以经考字”,把《说文》的研究和古书词义的考释结合起来。段氏在注中兼讲引申义和假借义,如:《说文》:“眚,目病生翳也。”段注:“眚引申为‘过误’,如‘眚灾肆赦’、‘不以一眚掩大德’是也;又为‘灾眚’,李奇曰:‘内妖曰眚,外妖曰祥’是也;又假为‘减省’之‘省’,《周礼》:‘冯弱犯寡则眚之’。”与其说这是讲字义,毋宁说这是讲词义(引申是一词多义,假借是同音异义)。尤是是段注还精到地辨析同义词,如“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当前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指出了古今词义的变迁,如“更者,改也。《士丧礼》、《丧大记》注同。凡以彼易彼谓之‘代’,次第相易谓之‘递代’,凡以异语相易,谓之‘代语’。假‘代’字为‘世’字,起于唐人避讳。‘世’与‘代’,义不同也。唐讳言‘世’,故有代宗;明既有世宗,又有代宗,斯失之矣。”这种比较分析的方法和历史发展的观点便是段氏大大超过前人之处。五、阐发音与义之间的关系,根据谐声声符说明音义相通之理。段氏认为“义存乎音”,他把“以声求义”的原则贯穿于全书之中,并且提出了“音韵随时代迁移”的观点。段氏把《说文》奉为经典,但他也敢于批评许慎,他既是许氏的功臣,又是许氏的诤臣,此书创获极多,成就极大,把《说文》的真实价值阐发无遗。书后所附《六书音均表》根据《诗经》用韵和谐声字,把古韵分为六类十七部,为古音学的研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王念孙《说文解字注序》云:“段氏若膺于古音之条理,察之精,剖之密,尝为《六书音均表》,立十七部以综核之,因是为《说文注》。形声、读若一以十七部之远近分合求之,而声音之道大明。于许氏之说,正义借义,知其典要,观其会通。……训诂声音明而小学明,小学明而经学明,盖千七百年来,无此作矣。”这话不仅说明了《六书音均表》与《说文注》的关系,而且也说明了古音学的建立才是《说文注》成为前无古人的杰作。《说文注》的主要缺点就是有些偏执武断或穿凿附会之处,但瑕不掩瑜,在中国传统语言学史上毕竟是第一流的著作。此书最早的本子是嘉庆十三年(1808)经韵楼刻本,以后有同治七年(1868)苏州重刊本,光绪七年(1881)苏州查氏刊巾箱本等。1981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据原刻本作了整理加工,书末附以检字表,最便阅读。

猜你喜欢

  • 西汉年纪

    三十卷。宋王益之撰。益之字行甫,象之兄,南宋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淳熙进士。官至大理寺直。谙熟两汉掌故,著有《西汉年纪》、《汉官总录》、《职源撮要》。该书记西汉一代史事。取材《史记》、《汉书》,旁及

  • 练兵实纪

    九卷。杂集六卷。明戚继光撰。《明史》本传载,隆庆二年(1568)至五年(1571)戚继光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镇练兵事。此书乃载其练兵实效,与《纪效新书》有同有异。同者,练兵之原则。异者,情

  • 春秋左氏传古例诠微

    一卷。刘师培撰。刘师培祖孙四代都以《左传》名家。刘师培认为《左氏春秋》成于先秦,是传经之作,否定刘歆伪作说。只不过《春秋》经与《左氏传》原来都是两书单行,不相比附,自从杜预作《春秋经传集解》,发凡起例

  • 写韵轩小稿

    二卷。清曹贞秀(1762-?)撰。贞秀字墨琴,安徽休宁人,王芑孙之妻。工诗,能书,善写梅,著有《写韵轩集》、《十三行临本》等。该集诗、文各一卷,是王芑孙刊刻。前面有芑孙作序,可知是贞秀未嫁以前所作。集

  • 别雅

    五卷。清吴玉搢撰。吴玉搢(1699——1774)字籍五,号山夫,晚号顿研,又号钝根。江苏山阴(今江苏淮安县)人。于仕途不遇,晚年方得贡生,授凤阳府训导。生平究心金石、文字之学。尚著《说文引经考》二卷、

  • 南都防乱公揭

    一卷。明吴应箕(见《南都应试记》)、陈贞慧(1604-1656)等撰。陈贞慧字定生,浙江宜兴人,万历间廪生。陈贞慧与吴应箕同为复社领袖,以文著称,崇祯时与侯方域、冒襄、方以智并为“四公子”。弘光立,马

  • 汉魏石经残字校录

    (民国二十三年山东图书馆排印本)。屈万里撰。此书由山东图书馆所藏原石,以今隶传录而成。共一百二十五石。其中已见于上虞罗振玉集录的有十四石。此外皆三家集拓之本所未见。开封关葆谦《字谱》也未录。可与阿维越

  • 佛祖历代通载

    简称《佛祖通载》二十二卷。元释念常(1282-1341)撰。念常是元代禅宗杨歧派僧人。俗姓黄,号梅屋。世居华亭(治所在今上海松江)。12岁出家为僧,从平江圆明陆院体志学律学。成宗元贞元年(1295)受

  • 诗经补疏

    五卷。清焦循(详见《诗陆氏疏疏》)撰。此书卷首有焦循自序,序中说:“余幼习毛诗,尝为《地理释》、《草木鸟兽虫鱼释》、《毛郑异同释》三书,共二十五卷。嘉庆甲戌暮春,删录合为一书,戊寅又加增损为五卷,次诸

  • 四元玉鉴细草

    二十四卷。清罗士琳(1789-1853)撰。罗士琳字次璆,号茗香,江苏甘泉(今扬州)人。曾游京师,考取天文生,初从其舅秦恩复习八股,后专攻历算,甚通中算诸书,“博闻强识,兼综百家,于古今法算尤具神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