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通鉴纪事本末

通鉴纪事本末

四十二卷,袁枢撰。袁枢(1131~1205),字机仲,建州建安(今福建建瓯)人,南宋著名历史学家。孝宗初,试礼部词赋第一,调温州判官,后为礼部试官。乾道九年(1173),出为严州教授,在此期间,编纂成《通鉴纪事本末》一书。其后,历任太府丞、兼国史院编修官,累迁兼吏部郎官、大理少卿、权工部侍郎,兼国子祭酒,知常德府、江陵府。袁枢读《资治通鉴》,“苦其浩博,乃区别其事而贯通之”,分编为二百三十九个正目、二十三个附题,“各自起讫,自为标题。每篇各编年月,自为首尾”,总成一书,名以《通鉴纪事本末》。全书起于《三家分晋》,止于《世宗征淮南》,均取材于《资治通鉴》,甚至连文字也极少有改动。每一题目,为一重大历史事件,采录《通鉴》中相关史事,依其先后顺序重新编排,以见其发生、发展、结局整个过程。如秦并六国,历经一百四十来年,《通鉴》中散记于卷二至卷七的六个篇卷中,该书则以《秦并六国》立为一目,围绕这一中心剪裁《通鉴》的记事,从周显王七年秦孝公立始,至秦始皇二十六年灭齐止,重点采录了秦富国强兵、秦与六国关系的材料,简洁完整地反映出秦并六国的历史过程。就全书而言,立目记事的注意力在“乱世”。两汉约四百三十年,仅七卷四十三目;隋唐约三百三十年,占十四卷六十八目六附题。而三家分晋至秦二世而亡约二百年,一卷三目;三国两晋南北朝约三百七十年,竟有十七卷一百零二目十附题;五代约五十年,亦有四卷二十三目七附题。总计,汉唐“治世”约七百六十年,约占二十一卷,共立一百一十一目六附题。而先秦、魏晋南北朝、五代所谓“乱世”,约六百二十年,亦占二十一卷,则立一百二十八目十七附题。袁枢侧重记述分裂时期史事的意向,从其分卷立目来看是显而易见的。对于“治世”的记述,书中仍然是留意于其间的“祸乱”。汉初记事,自高帝至武帝,二卷十六目,除开《匈奴和亲》、《南越称藩》、《汉通西南夷》、《汉通西域》四目外,其余皆为“灭”、“叛”、“变”、“骄纵”、“谋反”、“伐”、“平”、“击”、“祸”、“逆”之事。唐朝记事,自高祖至高宗,三卷二十二目,除开《贞观君臣论治》、《吐蕃请和》二目,其余全是以“平”、“讨”、“叛”立目。至于“开天盛世”,无一专题记述,却只有《李林甫专政》、《奸臣聚敛》、《杨氏之宠》、《安史之乱》四目。每一朝代,又瞩目于其“兴”与“衰”。东汉记事,三卷十八目,仅光武帝差不多占一卷五目,《宦官亡汉》至《袁绍讨公孙瓒》又占一卷四目。唐朝记事,总共立六十二目。《高祖兴唐》至《太宗平吐谷浑》,共计为十七目:《裘甫寇浙江》至《朱温篡唐》,共计为十三目。一兴一衰,立目约占唐史部分一一半。侧重“乱世”的同时,书中还很注意边疆关系。以中原政权与边族关系来立正目,约占全书正目三分之一左右。其立目使用动词最多者,为“叛”、“寇”、“平”、“伐”等。“叛”字用以概括边族不服从中原政权的史事,“寇”字用以概括边族入犯中原政权之事,“平”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征服边族的战事,“伐”字用以概括中原政权以武力驱除边族之事。此外,往往以“归”或“服”字概括边族臣服中原政权的史事。在写“乱世”之事时,袁枢比较留心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争斗。为揭露奸佞弄权,差不多各朝各代都立有正目以记其事,如《恭显用事》、《丁傅用事》、《重贤嬖幸》、《窦氏专恣》、《嬖幸废立》、《肇忠用事》、《李林甫专政》、《李辅国用事》、《元载专权》、《裴延龄奸蠹》、《安重诲专权》等。帝王的腐败荒政,书中也尽量立目斥责,如《梁孝王骄纵》、《武帝惑神怪》、《成帝荒淫》、《明帝奢靡》、《奸臣聚敛》、《杨氏之宠》等。《通鉴纪事本末》采录《资治通鉴》的记事,以军事、政治事件为主,与经济相关的仅有三目,即西汉时《河决之患》、唐代《奸臣聚敛》、《两税之弊》。在抄撮史事的时候,书中还照录了相关部分的“臣光曰”,表明袁枢对司马光观点的赞同。《资治通鉴》勾画出1360年间历史演进的基本线索和轮廓,《通鉴纪事本末》各事相对独立而缺乏历史联系;《资治通鉴》所记内容较为广泛,《通鉴纪事本末》则往往仅取其关注之史事,在历史编纂学中形成一种新的史书形式。因其便于从相类的历史事件中向人们提供借鉴,受到参知政事龚茂良的重视,立即推荐给宋孝宗。孝宗读而嘉叹,赐东宫及江上诸帅,且令熟读,称赞说:“治道尽在是矣”。(《宋史》卷三八九《袁枢传》)该书于南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初刊于严州郡学,世称宋小字本。理宗宝琇五年(1257),以严州所刻字小且讹,改用大字重刻于湖州,即为宋大字本。大字本书版,明初尚存南京国子监,印行较多。明末,张溥加以“论正”,至清末由江西书局、广雅书局分别刊行。宋大字本,商务印书馆曾影印入“四部丛刊”。1964年,中华书局以宋大字本为底本,校以胡克家本《资治通鉴》和北京图书馆所藏宋小字本,出版了校点本。

猜你喜欢

  • 三传经文辨异

    四卷。清焦廷琥(1783-?)撰。廷琥一名琥,字虎玉,江都(今江苏江都)人,循子,廪生。能读书,传父学,著有《尚书申孔篇》、《读书小记》、《蜜梅花馆诗文录》、《因柳阁词钞》等。《三传经文辨异》用古人以

  • 医贯

    六卷。明赵献可(生卒年不详)撰。赵献可,字养葵,自号医巫闾子(一作“医无闾子”),鄞县(今属浙江省)人。学识渊博,尤擅易学而精医学。其医派出于薛己、张景岳,偏于温补,反对滥用寒苦攻伐,倡导肾水命火之说

  • 平海心筹

    二卷。清林福祥(1814-1864)撰。林福祥,字亮予,号季薇(或作季眉),广东香山(今广东中山)人,出身世家大族。鸦片战争爆发后,谒见广州知府,陈述战守方略,未被采纳。后招募水勇,组成“平海营”,镇

  • 杨家府演义

    八卷五十八回。题“秦淮墨客校阅,烟波钓叟参订”。秦淮墨客即纪振伦,字春华,江宁(今江苏南京)人,明代小说家,生卒年不详。又有说作者是熊大木(见《大宋中兴通俗演义》),无确证。又说作者为无名氏。该书为长

  • 任午桥存稿

    三卷。清任朝桢撰。任朝桢,字午桥。江苏宜兴人。生卒年无考。以诸生终老,与桐城姚鼐为同代文人,平生述作甚宏,兵燹以后,十佚八九,其人不求仕进,专意古文辞,于书无所不究,几乎牢笼古今,囊括万象。本六经以立

  • 别本十六国春秋

    十六卷。旧本为魏崔鸿所撰,载于何镗汉魏丛书中。其书出在屠乔孙本之前。十六国各为一录,并列僭伪之主有五十八人,但其余诸臣皆不为立传。全为载记之体。考察《崇文总目》有《十六国春秋略》二卷,不著撰人名氏,司

  • 海棠

    东风渺渺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

  • 钦定胜朝殉节诸臣录

    十二卷。乾隆四十一年(1776)奉敕撰。记载明末抗清殉节志士以及死于明末农民战争和明成祖朱棣篡位时殉难者之事迹。共分三类:凡生前事迹卓著,可传之后世,而又取义成仁者,各予以专谥,共33人;生前事迹平平

  • 演禽通纂

    二卷。不著编者姓名。所谓“演禽”为占卜之一法,以星、禽推测人之禄命吉凶。《演禽通纂》即为以演禽法推卜休咎之书。上卷载三十六禽歌,天干拟象所取化道、地支拟象所取化道及六十甲乙总取化道,以及旬头、胎命、流

  • 谈资

    三卷。明秦鸣雷(生卒年不详)撰。秦鸣雷,字子豫,临海(今浙江省临海县)人,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进士第一,官至南京吏部尚书。此书采录古事,即不分门类,也不编次时代,不注出典,庞杂参错,莫喻其去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