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隋书

隋书

八十五卷,魏征等撰。魏征(580-643),字玄成,巨鹿下曲阳(今河北藁城、晋县一带)人,唐初名相、著名历史学家。隋末,武阳郡丞元宝藏响应李密起兵,召魏征为典书记。魏征归李密,仍掌文翰。李密兵败,魏征归唐。其间,一度为窦建德起居舍人。高祖武德五年(622),为太子洗马,掌四库图籍缮写刊辑之事。“玄武门事变”后,太宗数引其入卧内,访以为政得失。魏征“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历谏议大夫、尚书左丞秘书监,参预朝政(副相)。拜侍中,加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求为散职,拜特进,仍知门下省事。贞观年间,先后向太宗陈谏200余事,被太宗比作一面可以明得失的镜子。贞观三年(629),太宗诏修梁、陈、齐、周、隋书五代史,以魏征修隋史,并与房玄龄总监诸史。魏征对梁、陈、齐史“各为总论”,对隋史“总加撰定”,以序十六篇、论五十三篇。贞观十年,五代史一同完成。贞观《隋书》纪、传五十五卷,在魏征主持下,由颜师古、孔颖达、敬播、李延寿、赵弘智等先后参预修撰完成。十五年(641),为配合梁、陈、齐、周、隋五代史,又诏修《五代史志》,专详五代的典志。经历了十五个春秋,至高宗显庆元年(656),修成三十卷,由监修长孙无忌领衔奏上。参预修撰人员,今可考知者有:令狐德棻、褚遂良、于志宁、李淳风、韦安仁、李延寿、敬播。其中,经籍一志四卷,已有魏征于贞观十年(636)前后撰定的成稿,故“独云侍中、郑国公魏征撰。”(《宋天圣二年隋书刊本原跋》)《五代史志》三十卷,在高宗至中宗、睿宗的半个世纪间“别行”,玄宗初即合入《隋书》纪、传中,成为《隋书》纪、志、传八十五卷,流传至今。《五代史志》三十卷,自玄宗初再无“别行”之说了。《隋书》八十五卷,纪五卷、志三十卷、列传五十卷,集中体现了太宗的修史宗旨:“览前王之得失,为在身之龟镜。”(《册府元龟》卷五五四)魏征将太宗的这一宗旨具体为“以隋为鉴”,从隋朝的危、乱、亡的教训中求得唐朝的安、治、存。书中进行历史比较,把亡国之君的作为当成“取鉴”的重要内容,指出“隋之得失存亡,大较与秦相类。”(卷七〇“史臣曰”)同时,又对比隋朝不同时期的政治状况,总结其衰亡过程,起自文帝晚年,成于炀帝,非一朝一夕所为。魏征以“见盛观衰”的史笔,密切注意着“居安忘危,处治忘乱”的征兆。重视民众,尤其是民心向背对历史的影响;注意考察民生枯荣与政权兴衰的关系;瞩目君臣关系,强调君臣相辅;刻意暴露帝王罪恶行径给社会带来的巨大灾难,即所谓“一人失其道,故亿兆罹其毒”(卷八三“史臣曰”)等等,是《隋书》突出的思想特点。以亡国之君的得失作为取鉴的基本内容,从反面向唐太宗君臣提供了一整套较完整的值得借鉴的治国方略,即注意调整君民关系、君臣关系,实行“以静求治”的施政方针,终于促成“贞观之治”的致治局面。《隋书》在编纂方面的成就,历来评价较高,称其叙事“简炼,文笔严净”。(《陔余丛考》卷七)在有关南北朝的十部“正史”中,该书也被认作是上品。《五代史志》合入《隋书》,固然因隋居五代之末,其余四史单行,遂为《隋书》之志。但其总结隋氏之亡,“意在龟鉴”的思想,又与《隋书》纪、传部分是相通的。就是体例,也明显的是以隋为主。其叙梁、陈、齐、周典志,均列朝代名称,而涉隋者则直书帝号或年号,不加“隋”字。志分十类,故称《隋书》十志,包括礼仪、音乐、律历、天文、五行、食货、刑法、百官、地理、经籍等十个方面。十志,在更广阔的范围上提供了值得取鉴的社会和思想文化方面的内容,受到更高的称赞:“隋志极有伦类,而本末兼明。迁、固以来,皆不及也。”(《通志》卷六五)其“惟通前后而勒成一家”的成就,展示着以典志反映社会的史学道路。既无家受承传,又缺乏完备而系统的史料准备,是《隋书》修撰过程中最大的难题,在“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隋朝留下来的国史材料,只有《开皇起居注》六十卷。《大业起居注》“非唯经乱零落,当时亦不悉具。”魏征等采取了两项应急措施:采访,或是以其子孙自通家传参校。(《魏郑公谏录》卷四)尽管多方努力,《隋书》仍然有一些“名显当时”的人物“史失其事”。《隋书》最早的刻本是北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刻本,今只存其跋。现存宋刻本已无完本,递修本(宋小字本)存六十五卷,宋中字本存五卷。商务印书馆所印“百衲本”,为元大德饶州路刻本(元十行本)。元刻,另有九行本,即元至顺瑞州路刻明修本。明代,有南、北二监本,汲古阁本。清代,有武英殿本、淮南书局本。1973年,中华书局以宋小字本和两种元刻本为主互校,并参以上述其它六种刻本,择善而行,出版了校点本。

猜你喜欢

  • 赐葛堂文集

    六卷。清岳震川(1754-?)撰。岳震川字一山,洋里(今陕西洋县)人。乾隆进士,官中书舍人。岳震川勤于学,博览百家,能文,自成一家。不慕荣利,引退归里,奉养老母。本文集第一卷为杂著,辑文二十六篇;第二

  • 诗经审鹄要解

    六卷。清林锡龄(生卒年及事迹不详)撰。锡龄字于九,漳浦(今福建省漳浦县)人。著有《礼记审鹄要解》、《书经审鹄要解》及《诗经审鹄要解》。此书前有乾隆己未(1739)锡龄自序及己巳(1749)再序。从序中

  • 一斋集

    十六卷。明朱善(1314-1385)撰。朱善,(一作朱善继)字备万,号一斋,丰城(今属江西)人,洪武初(1368)为南昌教授,廷对第一,授编修,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恪。著有《诗解颐》(已著录)、《

  • 平定三逆方略

    六十卷。清勒德洪等奉敕撰。勒德洪,康熙朝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清初,明朝降将吴三桂、尚可喜、耿精忠因在清朝一统天下的过程中立有功勋,被分别封藩云南、广东、福建,称为三藩。他们各拥重兵,占据数省,飞扬

  • 浑仪

    一卷。汉张衡(78-124)撰,清马国翰辑。衡字平子,西鄂(今河南南阳)人。少善属文,通五经,贯六艺。时天下承平日久,王侯以下,莫不逾侈。衡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传会,十年乃成。安帝雅闻衡善术学

  • 谷山笔尘

    见《笔尘》。

  • 原富

    八卷。英国斯密亚丹(1723-1790)撰,侯官严复(1853-1921)译。斯密亚丹通译亚当为苏格兰经济学家,《原富》的出版,标志着经济学成为科学,斯密亚丹成为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1751年他在格拉

  • 五音集字

    十卷。清汪朝恩撰。朝恩字泽之,莲池人。自序略云:等切之书法繁而指秘,竟有至皓首青毡,切法一无所知者。兹得四声,分出五音,去其繁以就其简,阐其秘以趋于明,乃立二十五字以代字母,立三十三字以为字音。以字母

  • 宛委山房诗集

    不分卷。清曹仁虎(1731-1787)撰。曹仁虎,字来殷,号习庵,上海嘉定人。乾隆年间进士,官至侍讲学士。工诗,著有《六书转注古义考》、《七十二侯考》、《宛委山房集》、《蓉镜堂文集》、《曹学士遗集》诸

  • 簠斋笔记

    一卷。清陈介祺撰。陈介祺,详见《簠斋金石文字考释》条。书中内容系陈介祺与吴云、王懿荣讨论金石的函件,由潘伯仁采辑成书。陈介祺一生矜慎,凡有著作,从不肯轻易付印。本书虽采自与吴、王二人往来函信,无段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