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四库百科>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

魏三字石经尚书残石

一册(玉简斋影印本)。罗振玉影印。首册印原石,次取剪装本依原石字体尺寸影印。末有宣统丁巳闰月罗氏跋。石刻为魏正始中所刻石经《尚书·君奭》残字,每字以古文、篆、隶三体书写,先为古文,次为篆、隶。合计三体之字,存全字的有一百一十个,存半字的有十二个。此碑於光绪中叶出土於洛阳故城中,不久即归黄县丁氏。丁氏宝爱,不轻示人,拓本颇不易得。此册所据之本,据罗氏之跋所云,是初出土时,未归于丁氏之前,拓于洛阳之本。魏三字石经,正始中刊刻,树于太学。其后北魏、北齐,石碑先后从洛阳移往邺都,又从邺都移回洛阳,隋开皇中又移往长安,屡经迁移,早已残破不全。以后又废为柱础。原石在北宋御史台一度发现,后遂无闻。石拓除唐秘府藏本以外,别无传本。即便是皇祐中苏望所摹刻的也不复传,流传下来的只是《隶续》所载的八百余字。原石自宋代发现之后,光绪中叶那次是第二次发现。第三次则是1922年发现于洛阳城南。所出《尚书》《春秋》残字甚多,其中尤以一面是《尚书》之《无逸》、《君奭》文,一面为《春秋经·僖公、文公》文那一石存字最多。但是,罗氏影印此册,时为民国六年,其时此石尚未发现,魏三体石经,除《隶续》存字以外,只有罗氏所据之石,所以罗氏着意要把它印出来。王国维所撰魏石经考五篇,即据此而作。考正始所刻石经,三种文体中古文最为重要。其文系据当时秘府所藏之古文,当时称为“中古文”。此中古文即孔壁所传之古文。即使不是壁中原本,也必定是其再写或三写之本。其刻石时间虽晚于熹平刻石,但实际上是未经秦火的壁中原文。其中如假“畏”为“威”;假“”为“庸”,都与今文完全不同。此外新出各石中,不用本字而假用同音之字者,如“畏”“”之属尤其多。根据假借字求本字、古文之字,遂无不通。由此可知古人临文,凡属同音之字无不可假。此实为古人临文通例。孔安国对于壁中古文《尚书》,能够给以隶定,就是据此通例定之。杜子春对於古文《周礼》能通其句读,也是据此例通之。不仅如此,即便向来有师说的各经,据陆德明《经典释文》所举各家的异文来看,其中不用本字而用假借字,从而须要循其假借字明其本字的,也十有八九。这说明不仅壁中古文临文之例如此,秦汉以前一切传世的古文,秦汉以后一切传写的经文,也无不如此。此例虽是古人临文习惯,而实为后人解经的关键。读正始石经的人首先应注意三体中的古文。读三体中之古文的人,首先应贯彻此假借之例,这样才可以循其假借字而通其本字之义。至于古文字体与小篆的差异,则可以据以证明《说文》《汗简》所引古文出处之所由来,所写古文笔画之所以误。

猜你喜欢

  • 兰亭八柱帖

    八卷。乾隆敕刻。乾隆四十五年(1781),敕刻“兰亭三种”及“兰亭诗”于八根石柱之上。其中第一卷为“虞世南摹兰亭”,第二卷为“褚遂良摹兰亭”,第三卷为“冯承素摹兰亭”,第四卷为“柳公权书兰亭诗”,第五

  • 急就章

    见《急就篇》。

  • 刑部奏定新章

    四卷。不著撰人名氏。前有江都李钟豫序。是书卷一自道光十八年(1838)山东司无罪之人听从拒捕、照罪人为从拒捕减等一案,至同冶十一年(1872)奉天司:东三省窝留马贼章程等,卷二起自光绪元年(1875)

  • 世宗宪皇帝上谕内阁

    一百五十九卷。和硕庄亲王允禄缮录刊布。雍正七年(1729),世宗宪皇帝,应廷臣的请求,命和硕庄亲王缮录,雍正九年(1731)告成,所载上起雍正帝登极、下止雍正七年。乾隆皇帝即位以后,再命和硕和亲王弘书

  • 瓣香书屋石刻

    二卷。清陈受培书。其子陈銮为之刻石。所书自乾隆五十八年(1793)至嘉庆十二年(1807)。刻成于道光十五年(1835)。其真书仅能工整,行草毫无笔力。其子陈銮为奉家尊之泽,所以摹勒上石,汇成二卷。内

  • 录鬼簿校注

    二卷。王国维(详见《曲录》)撰。《录鬼簿》为元人钟嗣成所撰,王国维以通行的曹栋亭刻本为底本,与明抄本及江阴缪氏藏清初尤贞起抄本参校,标出各本的异同。又取宁献王《太和正音谱》、钱遵王《也是园书目》以及《

  • 斜川集

    十卷。旧本题宋苏过(1072-1123)撰。苏过,苏轼之季子。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字叔党,自号斜川居士,事迹附载于《宋史·苏轼传》。其集,《文献通考》作十卷,但世无传本。王士贞《香祖笔记》称:“康

  • 丧礼备要补

    八卷。朝鲜朴建中(生卒不详)撰。朴建中,字士标,号仙谷,尚州(今地不详)人,从宋心斋焕箕、金过斋正默等游,履践笃行,尤深于礼。《丧礼备要》为申义庆著,沙溪金长生取之修润而成《丧礼备要本篇》,然其抄录从

  • 中庸合注

    一卷。撰者不详。该书乃剽窃《四书大全》而成,内中于饶鲁等人的论说有所征引。书前有吴澄的序,虽于篇末称为序,篇首却称总说,与序体不符,似拼凑而成。

  • 析酲漫录

    六卷。明陈懋仁(详见《年号韵编》条)撰。此书成于明万历四十年(1612),其大意欲以考证见长,而捃拾残剩,多无根据。盖学杨慎而不成者也。如书中称对牛弹琴为俗谚,并引李石面牛鼓簧为证。殊不知此为汉牟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