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Fú

伏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祖辈名号为姓氏,源于风姓,伏羲后裔。伏羲氏苗裔,有用“”作为自己姓氏者,遂成伏姓。二是改姓。北魏俟伏斤氏改为伏氏。

伏姓春秋战国时主要分布于山东章丘一带,两汉及曹魏时期有移居今山东安丘、山西太原、河北高阳的。南北朝至隋唐以后,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地均有伏姓入居。宋元之际,伏姓在今湖南繁衍得格外兴旺,并在今四川、重庆以及两广之地散布。明初,山西伏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山东、河南、河北、陕西、甘肃、北京等地。明末湖广填四川,伏姓有入居今四川、重庆的。如今,伏姓尤以湖南等地为多。

伏姓历史人物有伏胜,一名伏生,西汉经学家。早年任秦博士,专治《尚书》,是西汉今文《尚书》最早的讲授者。伏羲娥,伏胜女,才女,世称伏女。文帝时伏胜九十余岁,行动艰难,不能正言,使女传《尚书》于晁错,得二十八篇。伏恭,东汉经学家。曾任常山太守。敦修学校,教授不辍,北州多为“伏氏学”。伏湛,东汉臣,名儒。少传父业,教授数百人。为人笃信好学,时称师表。

伏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一百一十四位。


【源】 ①系自风姓。古帝伏羲之后,见《姓苑》(9,11,12,17)。②春秋时孔子弟子虙不齐之后,虙、伏、宓三字古时相通(60,62)。③北魏时俟伏斤氏后改为伏氏(11,12,17)。【望】 济南、太原、高阳(17,21,60,418)。【布】 分布较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尤以湖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伏姓人数68%。【人】 伏胜,汉时济南人,曾为秦博士,汉文帝时求能治尚书者,胜时年90余,老不能行,使晁错往受之,得29篇,撰有尚书大全(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河北之尚义,山东之昌乐、东平,辽宁之清原,山西之太原,陕西之韩城,甘肃之永登、徽县,贵州之普安,云南之河口,四川之通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傈僳族有此姓。《郑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风姓,伏羲之后,遂以为氏。与任、宿、须句、颛臾同祖。” 此以名号为氏。②又注: “俟伏氏改为伏氏。” (《中国姓氏大全》、《姓氏词典》 据 《魏书·官氏志》 俱引作“俟伏斤氏”改为伏氏。) ③ 《姓氏考略》 注云: “汉济南多伏姓,孔子弟子虑不齐之后。虑、伏、宓并通。”

西汉有伏胜; 南朝梁有伏迁; 晋代有伏滔,游击将军; 唐代有伏适,医家。

猜你喜欢

  • 读音:Zhǎn【源】 见《姓苑》(9)。或系辗迟氏所改(62)。《姓氏词典》 引 《姓解》 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

  • 读音:xíng晋大夫以邑为氏。又鲁公孙有陉氏之族。(见《万姓统谱》)

  • 读音:Cōng/Tsong,Tsung【综】源出不详。辽宁阜新有此姓。

  • 徹木袞

    读音:Chèmùgǔn金代女真族姓氏。为女真之白姓,“以姓为氏”。《续通志·氏族略》收载。后经民族融汇,至清融为蒙古族,世居喀喇沁地方,为蒙八旗姓氏之一。《清通志·氏族略》译作“彻穆衮”。

  • 读音:Zuǒ【源】 ①汉族姓,明时已有,见《万姓统谱》(15,21)。②满、蒙古(344)、黎等民族均有此姓。【布】 分布较广,但人数不多。【人】 佐皓,明时博兴人,正统中任登封县丞(15,21)。现

  • 古口

    读音:Gǔkǒu【源】 汉时有古口引(15,21,63)。一说,古口为汉魏时代北人姓,为古口引氏所改(62)。历史上罕见复姓。《续通志·氏族略》 收载。其注云: “汉古口引。” 《中文大字典》 引

  • 木施

    读音:Mùshī【综】 彝族姓。属狄俄纽双家支,四川布拖有此姓(375)。

  • 读音:kuí【源】 ①古有鄈国,山阳鄈城即其地。山阳系战国时魏邑,故城在今河南修武西北35里。当以国为氏(17)。②以地为氏,见《姓苑》(15,21,60)。此或指鄈丘故地,故城在今山西万荣东北介山之

  • 達魯古

    读音:Dálǔɡǔ【源】 金时女真人部落,旧属室韦,亦作〔达鲁骨〕、〔达鲁虢〕,其部中心在达鲁古城,即今吉林前郭尔罗斯塔虎城。以部为氏(426)。

  • 達德履台

    读音:Dádélǚtāi【综】 元时人姓。爱不哥察儿,蒙古达德履台氏,元时仕至韶州路达鲁花赤,见《申齐文集》(3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