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Hé

和姓的来源主要有三个。一是以官名为姓氏。传说尧时管天文历法的和仲、和叔的后代以祖上职官为荣,因以为姓氏。二是以祖辈名字为姓氏,源于春秋时楚国献和氏璧的卞和。三是改姓,北魏有素和氏,入中原后改为单姓和。

和姓起源古老,后在代郡发展成望族,世称代郡望。随着战争迁徙和移民,和氏也逐渐遍布全国各地,现在尤以河南为多。

和姓历史人物有和峤,字长舆,西晋汝南西平(今河南西平)人,西晋中书令。和峤年少时便有大志,因钦佩他的舅舅夏侯玄的为人,十分注重自己的修行节操,为时人所称誉。后来,他继承了父亲上蔡伯的爵位,为政清简,甚得百姓欢心。后迁中书令,武帝十分器重,平吴时,有谋议之功。峤家产丰富,然生性吝啬,获讥于世,杜预称峤有“钱癖”。和凝,五代词人。少年时好为曲子词,流传汴洛,号为“曲子相公”。长于短歌艳曲,有集百余卷,自行雕版,印数百套,分送于人。也写诗,然诗多为粉饰太平之作。和岘,北宋人,善音乐,太宗时为太常博士。和斌,北宋将领,斌谨守边防,清正廉洁,于民秋毫无所取。以恩信得边民爱戴。卒赠宁州防御使。和坤,清朝著名大贪官。执政二十余年,累官至文华殿大学士。任职期间,结党营私,大肆贪污受贿。后被嘉庆帝法办。

和姓在《百家姓》中排在第九十七位。


【源】 ①出自羲和(帝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尧时治西方之官,掌秋天之政)、和叔(尧时治朔方之官,掌冬天之政)之后,因为以为氏(7,9,11,12,17)。②春秋时楚卞和(献和氏璧者)之后,以名为氏(11,17,60)。③北魏鲜卑姓素和氏后改为和氏,见《魏书·官氏志》(12,17,21,60,70)。④明永乐时元人阿鲁台封为和宁王,其孙和男,遂以封号为姓(24)。又明赐元人托克托博罗姓和名爱(24)。⑤明、清时云南宝山州(故治在今宁蒗西北)土知州、丽江府石鼓土把总为和氏,均为纳西族(253)。⑥傈僳族牢饶时氏汉姓为和(148,149,150)。⑦白(138)、怒(222)等民族及怒族支系若若人(154)均有此姓。【望】 汝南(17,21,418)。【布】 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014%,尤以河南多此姓,约占全国汉族和姓人口81%。【人】 和洽,三国时西平人,魏明帝时官太常,封西陵乡侯(61)。和跋,北魏时代北人,累功封定陵侯,平原太守(21,6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北京,河北之尚义、景县,山东之平度,内蒙古之乌海,山西之太原,广东之新会,贵州之从江,云南之陇川、泸水等地均有分布。汉、白、回、怒、水、羌、纳西、傈僳等多个民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 之 《氏族略》 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①郑樵注云: “羲和,尧时掌天地之官,和仲、和叔因以名氏。” ②又云: “后魏有素和氏,改为和氏。” ③ 《姓氏考略》 注云: “卞和之后。” 卞和,献和氏璧者,其后或以先辈名为氏。④或以官为氏。《续通志·氏族略》 载: “明和男,以祖阿噜舌永乐时封和宁王,因以和为氏。”则此当出自蒙古族。⑤又,“明赐元人姓名,托克托博罗曰和爱。” 见 《续通志·氏族略·总论·赐氏》。⑥傈僳族之和姓,出自猴氏族,或据其汉意“” 音,谐“”、“”而为单姓。⑦纳西族之和姓,由木姓所改。丽江木氏土司木公 《述怀》 云: “丽江西迩西戎地,四郡齐民一姓和。” 四郡指通安、宝山、巨津、蓝井。⑧白族之和姓,源於原始图腾之“腊波”,汉意为虎氏族。或以 “” 为姓,或谐虎音而姓“”,或音转而以 “”、“”为姓。⑨羌族之和姓,则来自昨和氏,盖取昨和之尾音谐 “” 而为单姓。

汉代有和海、和恭; 唐代有和逢尧,柘州刺史;五代后周有和凝; 宋代有和岘; 明代有和鸾。

猜你喜欢

  • 读音:Dǒng/Doong,Dung【综】 源出不详。台湾台中有此姓(68,261)。

  • 读音:Bǐ【源】 ①见《姓苑》(15,21)。 ②台湾土著邵族姓,亦译作白(207)。 ③蒙古族姓。【布】 四川汉源(336)、台湾台北、南投(64,68,261)等地均有此姓。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西

  • 阿步干

    读音:ā bù gān与“阿伏干”同。历史上代北地区罕见之三字姓。《姓氏考略》收载。其注云: “即阿伏干氏。”其注“阿伏干”云: “代北人姓,后改为阿氏。见 《魏书·官氏志》。一作 ‘阿薄

  • 塞克圖

    读音:Sàikètú【源】 清蒙古八旗姓。凡二派,出土默特、科尔沁等地(23,63,260)。【人】清正黄旗满洲马甲林住之妻为塞克图氏(260)。清代蒙古族姓氏。世居土默特及科尔沁等地方,为蒙八旗

  • 利孙

    读音:lì sūn楚有利孙氏。(见《路史》)晋大夫孙食邑于利,因为利孙氏。(见《古今姓氏书辨证》)晋大夫公子利孙,其后氏焉。(见《万姓统谱》)

  • 敖諾思

    读音:onuòsī【综】 清驻防达虎里镶黄旗中有敖诺思氏,世居打牲、诺思必拉等地(259,260)。

  • 读音:Fú【源】 见《姓苑》(7,62,80)。《姓氏词典》引 《姓苑》收载并注此音,未详其源。《汉语大字典》音péi, 其注引 《广韵》云: “㯁,姓, 见《姓苑》。”又据《康

  • 騰紹

    读音:Ténɡshào【综】 佤族姓。世居云南孟连腊雷区海东村(161)。

  • 东皋

    读音:dōng gāo居于东皋者,以地为氏。(见《姓氏考略》)

  • 鬭耆

    读音:Dòuqí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注云: “芈姓。《英贤传》 云: 斗伯比之孙斗耆仕晋,因氏焉。”此以名氏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