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吧>历史百科>姓氏起源>

读音:yí

【源】 ①相传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60,62)。②相传后羿姓夷,故自虞夏时已有夷姓(7)。③系自妘姓。周时诸侯国(故城在今山东即墨西之庄武故城),相传为陆终之子求言之裔,《左传》记,纪人伐夷,即此夷也(4)。④春秋时周大夫诡诸食采于夷(为周时畿内邑),即城父(故城在今河南宝丰东40里),其后以邑为氏(12,17,60)。⑤春秋时邾娄之后,见《路史》(17)。⑥湘西苗族龙姓中包涵有夷等小姓(116)。【望】 城阳(60,418)。【布】 上海(92)、嘉定(351)、江苏武进(314)、湖北黄梅(361)、四川(59)、台湾彰化(64)等地均有此姓。【人】 夷射姑,春秋时邾国大夫(21)。夷福,明时甘肃静宁人,正德中任福州卫指挥(15,21)。


现行较罕见姓氏。今江西之新余、湖北之利川、山西之长治及榆次等地有分布。汉族姓氏。《郑通志》、《续通志》之 《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①《姓氏考略》注云: “黄帝之臣夷牟作矢。为夷姓之始。”②郑樵注云: “䢵 (按: 或作 ‘妘’) 姓, 春秋夷,诡诸之裔,子孙以国为氏。”诡诸之夷,古国名,杜预注云: “在城阳庄武县所治夷安县是其地。”即今山东即墨庄武故城。③又注: “逸民夷逸。”夷逸,周代隐士。④又注: “齐大夫夷仲年之后。”此当系出姜氏。⑤又注: “邾大夫夷射姑 (之后)。”且称:“夷氏有四: 夷诡诸之后为夷氏; 又: 逸民夷逸、齐大夫夷仲年、邾大夫夷射姑之后,皆以名字为氏。”

《姓氏词典》称:“以采邑为姓氏 (据 《姓苑》)。夷,周畿内邑,即城父,为周大夫诡诸采邑,后被晋国侵占,夷诡诸后代有夷逸。” 与郑樵所注不同,且有乖於史。不从。

《中国姓氏大全》称: “夷,周代诡诸的采邑,在今安徽亳 (音bó) 县东南。”误。

战国时有夷之,治墨家之学; 汉代有夷长公; 明代有夷福,福州卫指挥。

猜你喜欢

  • 統嵆

    读音:Tǒngjī历史上代北地区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后改为嵆氏。嵆,亦作“嵇”。或作“统稽”。

  • 读音:gòng【源】 ①北魏时关中有供姓(78)。②台湾土著姓(65)。【布】 四川汉源(336)、江西乐安、浙江余姚(389)、上虞(279)、江山(325)、武义、龙泉、福建泰宁(295)、邵武、

  • 读音:Lǒu【源】 闽省畲民雷姓,一作篓,乃猺(应作畲)民姓,见董作宾《畲民考略》(63)。《姓氏词典》收载,其注云: “今河南新安有此姓。”未详其源。按: 疑此以器物为姓。

  • 託闊羅

    读音:Tuōkuòluó《姓氏词典》 引王述民 《新编注音千家姓》收载,未详其源。疑即 《中国人名大辞典》所载“托阔罗” 氏,即满族姓氏。

  • 读音:Jī嵇姓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源于姬姓。夏朝君主少康将王子季抒封于会稽,称会稽氏,遂以稽为姓。至汉初,会稽氏的后裔迁到谯郡的嵇山,便又改为嵇姓。此后,会稽氏的后裔就以“嵇”作为姓氏了。二

  • 允戎

    读音:Yìnróng【源】 西羌部族有允戎氏,系允格之裔,见《姓考》(17,62)。以族名为氏,参见允氏。《姓氏词典》 收载并注此音,其据 《姓考》注云: “西羌姓。以部族为姓氏。‘允格之裔,西羌

  • 劉傅

    读音:Liúfù【综】源出不详。或系刘、傅两单姓合成。亦作〔刘付〕(92)。广东化州(315)、广西陆川(360)等地均有此姓。

  • 读音:xuán【源】 ①相传为黄帝之子玄嚣之后,见《姓氏寻源》(60,62)。②相传为黄帝之臣玄寿之后(60,62)。③相传帝庚子玄元之后(60)。④少昊时诸侯国玄都,子孙以国为氏,见《风俗通》(1)

  • 读音:Jiàn【源】 见《万姓统谱》(15,21)。【布】 台湾台北(68,261)、河北大名等地均有此姓。【人】 鉴复明,明时济阳人,洪武中任江陵知县(15)。现行较罕见姓氏。今山东之平度,山西之

  • 安佳

    读音:Ānjiā【源】 ①清时满洲八旗姓。世居普塞屯村(23,63,180,260)。②锡伯族姓(201)。亦作〔安加〕(100)。【变】 后改为安氏(180,201,433)。【人】 清正